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动画
卢瑟福,粒子,原子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 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动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阿尔法粒子散射实验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卢瑟福(Rutherford,1871~193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知名原子核物理学之父。学术界公认他为继法拉第之后最伟大的实验物理学家。
卢瑟福
卢瑟福首先提出放射半衰期的概念,证实放射涉及从一个元素到另一个元素的嬗变。他又将放射物质按照贯穿能力分类为α射线与β射线,并且证实前者就是氦离子。因为“对元素蜕变以及放射化学的研究”,他荣获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章
α粒子散射实验1911年卢瑟福还在曼彻斯特大学做放射能实验时,原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就好像是“葡萄干布丁”,大量正电荷聚集的糊状物质,中间包含着电子微粒。但是他和他的助手发现向金箔发射带正电的α粒子时有少量被弹回,这使他们非常吃惊。卢瑟福计算出原子并不是一团糊状物质,大部分物质集中在一个中心小核上,现在我们知道这个小核叫作原子核,电子在它周围环绕。卢瑟福从1909年起做了著名的α粒子散射实验,推翻了汤姆生“枣糕模型”,在此基础上,卢瑟福提出了核式结构模型。
实验用准直的α射线轰击厚度为微米的金箔,结果大多数散射角很小,约1/8000散射大于90°; 极个别的散射角等于180°。
α粒子散射实验装置
结论:正电荷集中在原子中心。
大多数α粒子穿透金箔:原子内有较大空间,而且电子质量很小。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路径:原子内部有一微粒,而且该微粒的体积很小,带正电。
极少数的α粒子反弹:原子中的微粒体积较小,但质量相对较大。
α粒子散射实验结果
这是一个开创新时代的实验,是一个导致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起始的具有里程碑质的重要实验。同时他推演出一套可供实验验证的卢瑟福散射理论。以散射为手段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对近代物理有相当重要的影响。一旦我们在散射实验中观察到卢瑟福散射的特征,即所谓“卢瑟福影子”,则可预料到在研究的对象中可能存在着“点”状的亚结构。此外,卢瑟福散射也为材料分析提供了一种有力的手段。根据被靶物质大角散射回来的粒子能谱,可以研究物质材料表面的质(如有无杂质及杂质的种类和分布等),按此原理制成的“卢瑟福质谱仪”已得到广泛应用。
桃李满天下当人们评论卢瑟福的成就时,总要提到他“桃李满天下”。在卢瑟福的悉心培养下,他的学生和助手有多人获得了诺贝尔奖:
1921年,卢瑟福的助手索迪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阿斯顿获诺贝尔化学奖;
1922年,卢瑟福的学生玻尔获诺贝尔物理奖;
1927年,卢瑟福的助手威尔逊获诺贝尔物理奖;
1935年,卢瑟福的学生查德威克获诺贝尔物理奖;
1948年,卢瑟福的助手布莱克特获诺贝尔物理奖;
1951年,卢瑟福的学生科克拉夫特和瓦耳顿,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
1978年,卢瑟福的学生卡皮茨获诺贝尔物理奖。
有人说,如果世界上设立培养人才的诺贝尔奖金的话,那么卢瑟福是第一号候选人。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第一次养狗适合养什么狗)-第一次养狗适合养什么狗小型中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