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见风使舵驳论文_见风使舵驳论文例子
疫情,中国,有的见风使舵驳论文_见风使舵驳论文例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见风使舵驳论文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见风使舵驳论文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为广大干部学习和决策提供参考。
青春用来干什么
(2020年1月13日)
人生之歌要想悦耳动听,得把青春这段“序曲”谱写扎实,开好头、起好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比知识重要,品德比能力重要。青春最大的成色和最亮的底色在品德,未来的路能不能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就在于此。
近段时间以来,“扶贫天使”黄文秀、“纪检打铁人”李夏等新青年,用青春点亮自己的人生,也照亮无数人的心灵。5个平均年龄才29岁的中国年轻人,走在5G技术、光子芯片等世界科技的最前沿,正用他们的研究成果影响和改变着世界。还有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甚至00后在各行各业大显身手,开始挑大梁、担主角,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每每看到或听到这样的消息,都让人不禁热血沸腾、心潮澎湃。
青春是用来追梦的。很多人在小时候都吹过肥皂泡,一串串大大小小的气泡在阳光下五彩斑斓、闪闪发光,小朋友兴高采烈地追着气泡一路奔跑。青春就好比追气泡,到阳光下放飞,满世界追逐。曾几何时,在那火红的年代里,有的年轻人为追求光明和真理而义无反顾地跟旧家庭决裂;有的为建设百废待兴的新中国而牺牲小我;有的为“中华崛起”“振兴中华”而刻苦读书。然而,现在一些年轻人有时似乎缺少了那个年代那代人身上所洋溢的理想与激情,往往缺少志向和抱负,甚至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变得自私自利、冷漠无情,成了所谓“迷茫的一代”“垮掉的一代”。曾有人感叹,我唯一害怕年轻人“他们已经不相信了”。不相信了,心中就没有方向和方位,就没有理想和追求。毛泽东当年17岁走出韶山冲时,曾写下一首《七绝•改诗赠父亲》:“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人是要有点梦想的,特别是年轻人,青春的一个别名就叫梦想,倘若青春没了梦想,那就不叫青春了。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有梦想,还得实干来托底。不去一砖一瓦地筑梦,就无法圆梦;不去撸起袖子加油干,梦想就只能是幻想。奋斗是对青春最生动的诠释和最深情的告白。但是,现实中也有一些年轻人奋斗意识淡薄了、奋斗能力退化了,常常吃不起苦、受不了罪,娇生惯养、贪图享乐,习惯于养尊处优地生活,或者只知道追星,或者整天玩游戏成“低头族”,或者成了“拜金族”“啃老族”“月光族”,有的整天“宅”着、“蜗”着,不见阳光、不沐风雨,处于“巨婴”式生长,成了所谓“抱大的一代”。青春稍纵即逝,“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青春是最美的播种季。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天上不会掉馅饼,青春不该轻飘飘,要想有所收获,就得辛勤耕耘,甚至吃大苦、流大汗。人生出彩还是出局,关键取决于汗水的付出。
青春是用来歌唱的。青春是首歌,唯铿锵的节奏和飞扬的音符,才能让青春之歌悠扬而深沉。不过,有的人的“青春之歌”却显得有些低落跑调、萎靡稀拉,有的一味做“吃瓜者”作壁上观,只会愤世嫉俗、玩世不恭,戾气重,成了所谓“愤青族”和“失落的一代”;有的对社会不关心、对他人少爱心、对父母缺孝心,成了所谓“失望的一代”;还有的年轻人不靠谱不踏实,让人不放心、难放手。青春只有一次,不可复制,无法再生,得有敬畏之心,不可以虚度,不能够荒芜。保尔•柯察金说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过去的碌碌无为而羞耻。”人生之歌要想悦耳动听,得把青春这段“序曲”谱写扎实,开好头、起好步,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能力比知识重要,品德比能力重要。青春最大的成色和最亮的底色在品德,未来的路能不能行得稳、走得远、飞得高,就在于此。
1957年,毛泽东在莫斯科大学的大礼堂曾经深情地说:“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让青春更加朝气蓬勃、意气风发,无惧风雨、不负韶华,让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在追梦、奋斗中更加嘹亮。
别把“结果”当“效果”
(2020年1月13日)
年终岁未,人们或许都在忙着梳理、盘点和总结一年来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回头看年初制定的方案计划、确定的目标任务等,完成了没有、结果怎么样?值得注意的一种倾向和现象是,不能只看重“结果”而忽视“效果”,把“做了”当作“做好了”、“完成了”当作“完成好了”,“结果”当作了“效果”。
把“结果”当“效果”,就是一种认认真真走过场。干工作、做事情问问结果怎么样,这当然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又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好结果,一种是坏结果。好结果是有效的,是我们所追求和需要的,而坏结果是无效的,自然是我们所反对和摒弃的。现实中,有些人常常含糊其辞、似是而非,或囫囵吞枣、一概而论。比如,有的只管填表报数,一年开了多少次会、发了多少个文件、下了多少次乡,但是会议、文件和调研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却不管不问;有的只报接待了几次信访、到了几回群众家里,然而群众的困难、操心事烦心事有哪些、帮助了多少,说不出、答不上、讲不来;有的只说参加了几次培训班、看了几本书、写了几篇体会文章,可究竟学得怎么样,有没有真正入耳入心、真懂真学真用,是不是触动了心灵、内化于心外化于形,学没学会运用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与解决问题,却云里雾里、避而不谈;等等。这种不管三七二十一,只盘点做了什么、做了多少,而不总结做得好坏、有无成效;这种只知道个“大概”“也许”“差不多”,而不顾“究竟”“到底”“差多少”,说白了就是一种对上交差、对下应付的忽悠,是典型的敷衍了事、雨过地不湿。
把“结果”当“效果”,既有认知上的缺陷,又有能力和作风上的不足。有一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强调什么重过程而不重结果,还美其名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俗话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干一件事情,要既看苦劳疲劳辛劳,更看功劳成效,只开花不结果,这样的花开得也未必好看;只耕耘没收获,做得只是“无用功”,没有结果的过程最终是没有意义的过程,只不过是“到此一游”而已。可以说,把“结果”当“效果”,既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的表现,又是能力不足、本领不够的反映,更是作风漂浮、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祟的必然。心有余而力不足或力有余而心不足,都只会导致虽然有结果但却未必有效果。
俗话说:药品好不好,关键看疗效。工作干得好不好,同样要从成效中去检验和衡量。如果把“结果”等同于“效果”,甚至只看结果,不问效果,则会带来不好的后果。一是容易耽误事儿。对问题的解决心中无数,对任务的完成含糊不清,导致研判出现偏差,决策出现误差,“没做好”的事还可能因为看不到而错过了纠正的时机。二是容易助长坏风气。很多人可能因为反正“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而懈怠,导致工作敷衍了事、浮皮潦草,得过且过、虚以应付,浅尝辄止、停于表面,形式主义的东西跑出来大行其道,特别是那些“没做好”的人因为可以蒙混过关,甚至还得势得利而带坏了风气。三是容易混淆对错好坏。好的结果,才说明工作有成绩,值得褒奖和肯定;不好的结果,说明有差距和不足,应该引起注意并予以克服。倘若好坏不分、对错不清,则达不到奖优罚劣的目的。
上一篇:扃怎么读-金阙西厢叩玉扃怎么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