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六君子图)-倪瓒六君子图
君子,他的,江南地区(六君子图)-倪瓒六君子图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六君子图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六君子图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说起倪瓒,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他“洁癖”和个古怪的种种轶事。作为与黄公望、王蒙和吴镇齐名的“元四家”,倪瓒有着元代画家的一些共特征——向往陶渊明式的隐居生活,愿与深山野水为友,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和个的呈现。
倪瓒在后世有高士之称。他的人格高雅,出身殷富,在青壮年时期过着安逸的生活。“清閟阁”是倪瓒的藏书之地,且有众多古玩,全国各地的名士时常来拜访参观。后来,江南地区陷入战乱,倪瓒的家境进而衰败。中年丧妻,晚年丧子,属实悲惨。
他卖去家庐田产,住在船上,在太湖和三宝湖一带流浪。信佛教,求禅学,云游四方达二十年之久。严酷的现实与他本人的人生观和审美理想融合碰撞,形成了倪瓒非常富有个的艺术风格。
折带皴是倪瓒对绘画的一个巨大贡献。它是由董源和巨然的披麻皴转化而来的一种新的皴法。折带皴由中锋和侧锋一起混用,“用描处糊突其笔”(黄公望)。它的画法就像一条长长的带子被折叠起来,适合表达江南地区的水边坡岸以及长条型的石头。
在上海博物馆中收藏的倪瓒《六君子图》,典型地反应了“两山隔水”和“折带皴”的特征。此图作于1345年,倪瓒时年45岁。这幅画成为了他风格转变的重要标志,并开创了独特的“一江两岸”、“两山隔水”式的构图先例。所谓六君子,正是倪瓒画中描绘的松、柏、樟、楠、槐、榆六种树木,以它们作为卓尔不群的象征。倪瓒用简练的笔墨,描绘了一幅江南秋景图。其中群山空寂,几棵树挺拔萧瑟,水面平静清冷。
细看近景,他以淡墨勾画了六颗不同的树干,浓淡相间而错落有致;远景又以枯笔淡墨展开山峦;中景采用平远的章法,笔墨淡逸疏朗,并有大片留白。黄公望在其上题诗:“远望云山隔秋水,近有古木拥坡陀。居然相对六君子,正直特立无偏颇。”这幅画既反映了失意文人的心态,又表达了画家崇尚古朴自然的审美趣味。倪瓒所使用的折带皴画法,融合进他独特的艺术风格,为元代山水画增添了新的气息。
《六君子图》
元代的画家多以画山水来抒发心中的理想。虽然画得都是随处可见的山水,不过立意却总是偏冷清荒凉。这些文人极少画人物,倪瓒更是笑称,“今世哪复有人。”倪瓒尤其强调绘画的“自娱”。一般画面构图都采用简约平实的风格,乾笔皴擦,荒疏冷漠、淡然天真的意境跃然纸上。
他的画中多出现高树、空亭、湖水和远山,整体疏朗开阔。尤为值得注意的是,他的远山是平行的,给人以对望之感,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倪瓒后期的杰作有《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等,画风较为类似,构图简洁,立意高远。笔墨不多,而意境幽深。
《渔庄秋霁图》
《虞山林壑图》
《江南望山图》
《水竹居图》
倪瓒曾说:“仆之所谓画者,不过逸笔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娱耳。”他认为作画不应过分追求形似,而是旨在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情。朱自清点评称:“文人欣赏的山水,却是一种境界。
如元朝倪瓒的山水画,就常不画人,据说如此更高远,更虚静,更自然。这种境界是画,也是诗。”(选自朱自清《论雅俗共赏》。)八大山人也曾绘《仿倪瓒六君子图》,可见学习倪瓒画法的人之众。明代时期,江南的读书人家更是以是否藏有倪瓒的画作为区分雅俗的标志。倪瓒的画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对艺术个化的追求也值得我们不断学习。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