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殁年是什么意思-默念是什么意思
讣告,享年,讣文殁年是什么意思-默念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殁年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殁年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作为一种意音文字 ,它不只是简单的构词,如芥子纳须弥,可谓一字一乾坤,每个字与词都凝练了中华文化的哲学与智慧,从字源中更可一窥古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礼仪等历史。
《红楼梦》第119章史太君寿终归地府中,写贾母去世,是“听见贾母喉间略一响动,脸变笑容,竟是去了,享年八十三岁。”
《三国演义》里,写荀攸因曹操欲称魏王,劝诫无效后“忧愤成疾,卧病十数日而卒,亡年五十八岁。”
《水浒传》中,宋江邀郓城县都头雷横入伙上梁山,雷横推辞道:“待小弟送母终年之后,却来相投。”
同样是表意去世,咱们就有“享年”、“终年”、“存年”、“得年”、“卒年”、“亡年”等诸般说法。这些遣词或敬语,是严肃根据者的身份来使用的,若是在礼教严格的封建社会,用错了可不是闹笑话这么简单。
为什么一个简单的措辞会有这么多讲究?这就要从中国古代的丧葬礼俗来理解了。
儒家五礼 :凶礼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为代表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四大哲学体系。
到汉武帝时期,推行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理念,自此儒家文化成为了后世历代所尊崇的正统思想。
众所周知,儒家重视五伦与家族伦理,提倡仁、义、礼、智、信。儒学脱胎于周朝礼乐传统,我们形容一个文明的社会秩序紊乱,常用“礼崩乐坏”来形容,“礼”是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秩序的根本,所以咱们中华民族才自称为“礼仪之邦”。
钱穆先生在《一堂中国文化课》中就说过:
“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中国人之所以成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准则。”
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儒家五礼中,包括了:吉、凶、宾、军、嘉。
吉——对天神、地祇、人鬼的祭祀之礼;
凶——跟殡葬、天灾有关的哀悼之礼;
宾——朝聘邦国、接待宾客之礼;
军——军旅操演、征伐之礼;
嘉——冠婚贺庆、敦睦宗亲之礼。
本文要讲的就是“凶礼”。凶礼又细分为五类:“以丧礼哀亡,以荒礼哀凶札,以礼哀祸灾,以桧礼哀围败,以恤礼哀寇乱。”
其中的丧礼,与民间宗法制关系最密切,所以尽管经历了新文化运动,至今尚能较为完整地保留下来基本的礼俗结构。
一套完整的的丧礼,大体包括了棺殓、发讣、设灵、开、奠祭、入葬的步骤。
而“发讣”,是丧葬礼俗中比较重要的礼节。讣,就是报丧。在封建君权社会,不同等级的人,的称法也各不相同,《礼记·曲理下》中就有详细的记载:“天子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而支撑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也是的讣告内敬词各不相同的原因。
报丧之礼:讣告无论是帝王将相,还是市井乡民,亡者寿终之后,都需要对外讣告通知,告知开下葬的日期。尤其是帝王崩后,要遣使告丧天下,往往会引发帝国内外的权力斗争。比如秦始皇东巡时客于沙丘,权臣赵高与李斯便故意秘不发丧,扶胡亥继位。
清光绪帝出殡
对于平民来说,报丧的形式顺应了民间传承的习惯,发讣分为书面和口头两种,普通人家通常是口头传达,陈忠实的《白鹿原》,便是对民间宗法文化的重现。白鹿村族长白嘉轩的父亲白秉德去世时,便是口头发讣,“派出四个近门子的族里人,按东南西北四路分头去给亲戚友好报丧”。
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的,会选择以讣告的形式通知亲朋好友。民国时期的报纸上,经常有花钱刊登讣告的。在张爱玲小说《封锁》中,提到男主吕宗桢买的包子被报纸裹着,印着讣告的铅字印在了包子皮上。
如果是手写讣告,所用的纸张只能使用黄色和白色。长辈之丧用白色的纸,幼辈之丧则用黄色,纸张四周有表示哀悼的黑色边框。
上图是一张民国时期的讣告,因为年代久远,白色的纸张已经泛黄,四周有黑边。显妣,是对亡母的敬称,旧时男丧称作“正寝”,女丧则称“内寝”,所以讣文中说的是寿终内寝。讣贴是从晚辈的角度告哀,因此用了“享寿”一词,表示尊敬。
享寿,可以理解为寿终、享年。通过这则讣告,我们能够认识到,“享年”一词,是对长辈去世的用字措辞。
前几天是金庸先生逝世三周年,2018年10月30日金老去世,媒体对此报道是:武侠小说泰斗金庸先生逝世,享年九十四岁。作为当代武侠小说的开山式作家,他的作品影响了几代人,对他的离去自然心怀敬意,讣文中用“享年”,体现了对金老的尊重和缅怀。
享年是讣文中的敬辞,通常用于五十岁以上的亡者,一是对社会有功绩与贡献的德高望重之人,二是用于晚辈对长辈的尊重。
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里,主人公的父亲四十五岁过世,讣闻用了“春秋四十五岁”,对此主人公的解释是:
“四十五岁,只怕不便写作‘享寿’;有人用的是‘享年’两个字。侄儿想去,年是说不着享的;若说那‘得年’、‘存年’,这又是长辈出面的口气。侄儿从前看见古时的墓志碑铭,多有用‘春秋’两个字的,所以借来用用,倒觉得笼统些,又大方。”
从这段话可知,得年、存年的讣文措辞,是用于长辈对幼辈,相同意思的,还有疾终,也是长辈角度的措辞。
除了这些严格指代的具名,还有一些中词表示亡。比如终年、亡年、卒年。
香港演员廖启智病逝,媒体发讣信息所用的措辞,便是“终年”。终即亡,陈述生命状态,不带有褒义和贬义。
终是个形声字,它的本字是“冬”,甲骨文形态,似一根绳索两头打结,表达终结的意思,“终年”,生命终结的年纪,用在讣告里,适用于各个年龄的逝者,比较宽泛,也不容易出错。
倘若非寿终正寝,逝者是非正常亡的年龄,则用殁年。
孟子曰:“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可以当大事”,足可见古人对于丧葬礼俗的尊崇重视。赋予亡以仪式感和精神意义,并非是封建文化糟粕,而是敦化风俗,培养爱敬之情、安立世道人心。
传承优秀的经典文化,慎终追远,是现代人需要重视的课题。
写在最后《礼记》有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随着时代的发展,繁冗的仪式虽已不太适用于现今的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但去芜存菁,我们透过老祖宗的文化习俗,看到的是“礼”的核心价值观,不忘来处,才能做到如朱子所言的“民德归厚”。
看似简单的“享年”与“终年”的措辞问题,其实映见了实用主义的现代思潮下,人们对于民俗传统的认知弱化和偏见,数千年的礼乐文明,需要我们宽容以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