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苯甲醇对皮肤有害吗-苯甲醛对皮肤的危害
抑菌剂,增效剂,抑菌苯甲醇对皮肤有害吗-苯甲醛对皮肤的危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苯甲醇对皮肤有害吗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苯甲醇对皮肤有害吗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微生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化妆品中许多原料是微生物生长繁殖的营养物质,为避免化妆品在生产、储存及使用过程中发生腐败,一般需要添加防腐抑菌剂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确保使用期间不会因为微生物的滋长而变质。
图片来源:pinterest
防腐剂通常是靠对微生物的细胞作用来抑制及杀微生物,既然能对微生物细胞起作用,那也能对人体细胞有一定作用,安全起见,世界上许多国家均对化妆品用防腐剂种类及用量做了相关规定。
今天就来认识一下化妆品里常用到的防腐抑菌剂吧!
1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
(又称羟苯Ⅹ酯或尼泊金酯类)
作用机理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化合物作为抑菌剂使用已经有近100年的历史,使用范围非常广泛。因其抑菌谱广、对皮肤刺激较低,在化妆品中认可度相对较高。其作用机理为此类分子结构可以进到微生物细胞膜从而改变其通透,导致细胞内溶物的漏出,同时使细胞膜中离子转移蛋白质失活,造成与其相偶联的能量梯度丧失。
图片来源:labmuffin
代表成分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一般有甲、乙、丙、丁酯及其盐类,在化妆品中称羟苯甲、乙、丙、丁酯及其盐,使用范围最广,其中羟苯甲酯(MP)、羟苯丙酯(PP)是典型代表。
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危机”始于2004年,当时的一篇科学论文将人体中对羟基苯甲酸酯的存在与乳腺肿瘤联系起来。这篇有争议的文章得到了病毒式的传播,其实迄今为止,并没有直接证据证明对羟基苯甲酸酯类与癌症有直接的联系。在有效的浓度下,羟苯酯类防腐剂可以认为是安全的。
应用现状
羟苯酯类抑菌剂目前在化妆品企业中的使用还是比较广的,在大多数产品的成分表中都能找到羟苯酯类抑菌剂的身影;但也有一些高端护肤品牌,已逐渐将配方升级为无羟苯酯类抑菌剂的体系。
2
甲醛缓释类抑菌剂
作用机理
甲醛缓释体类抑菌剂可缓慢分解产生游离甲醛,随着甲醛的不断释放,达到一定浓度区间后,甲醛缓释体和游离甲醛达到一个相对平衡状态并形成有效的抑菌体系。
甲醛可以无阻挡地透过细胞膜渗透进细胞内部,同时甲醛可使蛋白质中的氨基、巯基和嘌呤碱基的氮杂环烷基化,使蛋白质变,最终导致菌体亡。这类防腐剂虽然释放甲醛,但由于是缓慢释放,所以安全还是较高的。
代表成分
(1)双(羟甲基)咪唑烷基脲、咪唑烷基脲
双咪唑烷基脲醛基携带量高,抑菌能力强,国内应用较多;咪唑烷基脲欧洲较为常用。
(2)DMDMH
又名DMDM乙内酰脲、1,3-二羟甲基-5,5-二甲基海因。为无色透明液体,略带醛味,在洗涤产品中较为常用。
3
异噻唑啉酮类抑菌剂
作用机理
在化妆品中,常用的异噻唑啉酮类抑菌剂一般由两个单体组成:C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和MIT(甲基异噻唑啉酮)。这类抑菌剂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导致部分细胞内容物的泄露,但并不破坏细胞膜的完整;同时和细胞内的巯基酶反应形成二硫化物,导致含有巯基的酶失活,造成菌体代谢紊乱直至亡。
CIT能够在形成二硫化物的基础上继续反应形成硫代酰氯,硫代酰氯具有极高的细胞内活,可以同细胞内的大分子相互作用,导致细胞失活。所以,CIT活很高,可在短时间内杀微生物,但是CIT极不稳定,容易受热、碱、还原及氧化物质的影响而失活。
MIT质稳定,有更宽泛的pH值适用范围(2-12),但对霉菌的抑制效果差,常常需要复配其他抑菌剂。MIT有累积,并有极大可能引发皮炎等过敏问题。
图片来源:pixabay
应用现状
MIT以前被认为高效、低刺激产品,在2009年开始大量应用于儿童产品及驻留型产品中,但在2012年被欧盟日化协会证实会引起严重过敏,所以近些年被广大化妆品厂家重新评估。CIT(甲基氯异噻唑啉酮):MIT(甲基异噻唑啉酮)=3:1的混合物可用于非驻留型化妆品中,最大使用浓度为15ppm,仅使用甲基异噻唑啉酮时欧盟也只允许用15 ppm,并且用了CIT和MIT的混合物,就不能再加MIT。
4
卤族抑菌剂
作用机理
常见的卤族类抑菌剂主要包括IPBC(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和2-溴-2-硝基-1,3-丙二醇。它们并不像其他类别一样具有相同的抑菌机理,如IPBC可在体系中缓慢释放碘离子,对微生物具有毒害作用,极低剂量的碘离子也会对霉菌有强烈的毒杀作用。
3岁以下婴幼儿不得使用 IPBC防腐剂,且禁用于唇部产品及体用护肤品(如身体乳霜)。
5
醇类抑菌剂及抑菌增效剂
作用机理
低级醇类由于羟基的存在,有抑菌或协助抑菌的效果,但抑菌能力相差很多。研究表明,某些二醇类被证明有更好的抑菌或协助抑菌效果,包括戊二醇、己二醇、辛二醇(辛甘醇)、癸二醇等;而某些醇类单独使用效果不理想,适合协同其他种类抑菌剂。
高浓度的醇类可以破坏细胞膜的完整,使细胞内容物外泄,快速作用于微生物;低浓度的醇类可以改变细胞膜的通透。大部分醇类需要高浓度才能抑菌,低浓度下适合作为其他抑菌剂的增效剂。
醇类除了本身抑制细胞活外,由于羟基的存在,可与其他种类抑菌剂形成不稳定的醇类复合物,并通过羟基与细胞膜的亲和,通过细胞膜进入胞体内部,明显提高了其他抑菌剂的抑菌效果。
有些醇类在破坏了细胞膜的通透之后,还能够降低酶的活,抑制DNA的合成,形成二级影响。
常见抑菌剂及抑菌增效剂
整体来说,醇类抑菌增效剂安全高,对皮肤无致敏,比较稳定,可与绝大多数抑菌剂复配使用,且微生物难以对其形成抗药。缺点是添加量略高于传统抑菌剂。
(1)苯氧乙醇(此抑菌剂为化妆品常用防腐剂)
对皮肤有轻微刺激,不会造成损伤。0.5-1.0%抑菌效果较好,尤其是对绿脓杆菌抑制效果较好。0.3%以上浓度在面膜中有较为强烈的热感。适合与抑菌增效剂等配合使用。
· 以下为抑菌增效剂:
(2)乙醇
在香水中应用较多,75%体积浓度杀菌效果最好,作为抑菌剂使用浓度一般大于15%,低于15%可作为抑菌增效剂。
(3)丙二醇、丁二醇
在现在的配方体系中,抑菌效果十分微弱。但与其他抑菌剂配合使用,有抑菌增效的效果。味甜,黏膜刺激小。
(4)苯甲醇、苯乙醇
可燃、有毒,属于危险品,有刺激。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后对身体有害,儿童产品慎用。
(5)二元醇类
最早作为保湿剂和提升化妆品的肤感来使用,未列入防腐剂列表加以限制。
二元醇类具有较好的协同效果,因为羟基位置不同,抑菌效果有很大差异,1,2位有更好的抑菌效果,这是因为对细胞亲和较高的两个羟基位于一端时,二元醇物质较易透过细胞膜渗透进胞体内。
1,2位二醇类随着碳链的增长抑菌能力增强,刺激增大,熔点升高,水溶降低。抑菌能力:1,2-癸二醇>辛甘醇>1,2-己二醇>1,2戊二醇。(其中辛甘醇在用量大于0.2%时热感明显)
上一篇:左卫率(作为掠夺者的门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