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西柏坡精神是什么)-西柏坡精神是什么精神
西柏坡,线绳,作战(西柏坡精神是什么)-西柏坡精神是什么精神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到达涿州时已是夜幕笼罩,记者径直赶往涿州东站,搭乘高铁返京。
当年“赶考”的火车专列行驶了3个多小时,才在晨光熹微时抵达北平,而记者在20多分钟后踏上北京的地域时,夜色还未来得及变得更深。
西柏坡纪念馆里,存放着一张泛黄的《人民日报》,记录了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讲话:“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当记者坐在和谐号里,见到车厢中形形色色的乘客悠闲小憩,明亮的路灯连缀成夜色中的星河,车窗外的高楼亮起温暖千家万户的灯火,车厢前红色的车速标识从170km/h下降,在停靠站台时归零……不知遥远年代里,那些乘着蒸汽火车奔赴北平的“赶考人”们,是否也曾望着车窗想象过今日的画面。
当年他们梦想建设的“新世界”,记者已经见到了。
72年过去,滹沱河上蓄水筑坝,治好了经年水患;在红色旅游带动下,革命老区平山于2018年摘掉了贫困县的帽子;2020年7月3日,名为“西柏坡号”的科普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发射成功……新时代的人,向人民交出了“赶考”路上的一份又一份答卷。
岁月见证,我们党在这场历史考试中取得了优异成绩。主席的那句话仿佛在耳畔回响——
“同时,这场考试还没有结束,还在继续。今天,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所做的一切工作,就是这场考试的继续。”
薪火相传
两架推车 一脉传承
■王一婷 耿鹏宇
石家庄支队平山中队的指导员刘仲忠,总记得在西柏坡纪念馆看到的一架小推车——
暖色聚光灯下,那架木制的独轮小推车静置于展厅中央。简易的构造,质朴的木材,就是旧时乡村最平凡的运输工具。
70多年前,数百万支前民工正是推着一架架这样的小推车,将物资运到前线。透过西柏坡纪念馆的小推车,刘仲忠仿佛看到它和它的“同伴”在历史长路上留下的车辙:
辽沈、淮海、平津战场上战火纷飞,炮声隆隆。山岭间、小路上、密林里,成千上万的群众用肩挑、用背驮、用车推,将粮食被服运向战场……
“部队打到哪,小车推到哪。”车辙深深,小推车承载的精神,推动着新中国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
看着西柏坡纪念馆里的小推车,刘仲忠总会想起平山中队荣誉室里静静摆放的那架独轮推车——
平山中队营房坐落在太行山东麓,面积较小,居住条件差。当年,中队官兵想要改善营区环境,可地下全是坚硬无比的花岗岩层。大型机器上不来,他们就用锤子一下下敲,用钢钎一点点凿,靠着木推车一趟又一趟把石块运出营区。
近5年时间,木推车的车体磨穿过、辕木推断过、木轮撞折过……最后,中队官兵成功把凸起2米多高的花岗岩凿平运走。
两个时代,两架推车,却推出了相似的精神本色,推出了一脉的精神传承。如今,平山中队仍然发扬着西柏坡精神艰苦奋斗、不骄不躁的优良传统——
上等兵邓志华入伍时体格差,武装5公里总是跑不及格,他咬牙加大训练强度,一路跑到中队长跑排行榜的第一名;上士何积禄在上级组织的比武中载誉归来,第一时间却是和战友们复盘检讨,为下次比拼做准备……
革命圣地所蕴含的红色精神,是官兵不竭的力量源泉。近年来,该中队党支部10次被部队、总队表彰为先进党支部,先后荣立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二等功2次、集体三等功16次。
“每到新兵下连、官兵入党等时机,我都会把西柏坡小推车的故事和中队小推车的故事放在一起讲。那些战争时期谱就的动人篇章,那些建设时期激荡的豪情壮志,一脉相承,意义深远。我们要当好历史的见证者、使命的传承者。”刘仲忠说。
时空穿越
红蓝线织就的作战地图■魏利华 王一婷
红蓝线条交错示意,标画作战形势。
华北平原的阳光洒在墙上泛黄的图纸上,映亮了标注于图上的一个个地名。在西柏坡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旧址,游客们在这张地图前经过、驻足。
这张作战地图,标记了人艰难的奋斗岁月。
当年,这间作战室里,参谋人员用红线绳与蓝线绳粘在图上作为标识,勾勒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敌我双方的态势。
两色线绳在泛黄的图纸上纵横,每一道背后都是千军万马的穿插、分割与突进。一条条线绳指引着前线的解放军部队所向披靡,打败敌军数百万人的队伍。而这些“一发千钧”的红蓝线,就是西柏坡老乡家里再普通不过的毛线,参谋人员动手将它们染成了红色与蓝色。
为什么一个即将执掌中华大地的政党,一支坐拥百万雄师的部队,在最后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连红蓝铅笔都舍不得使用?
那时,旧中国生产工艺落后,我军物资短缺,标图用的红蓝铅笔都是从敌人手里缴获而来,不能保证供给。为了节省来之不易的物资,作战参谋们灵机一动,拿着老乡送来自纺自织的毛线救了急。
整整10个月,中共中央军委作战室的灯火未曾熄灭,参谋们凑在煤油灯下,围在地图前,一圈一圈将代表我方的红线包围在敌方的蓝线上。
电报在西柏坡与各大战场间交驰,捷报一封封传来,作战参谋拿着红线绳在地图上一圈一圈地拴,先是拴住了沈阳,接着又套住徐州、淮海。最后,红线直接套到了平津的脖子上。
参谋们每天解蓝线、系红线—长长短短的红蓝线绳,圈出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及20余场重要战役的胜利。就在西柏坡的方寸之室,红蓝线绳的一拴一挪间,历史尘埃落定。
一条条红蓝线绳推演战场变换,排列百万雄兵。人在艰苦岁月中孕育出来的智慧,朴素而伟大: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标绘地图的目的就是厘清战场态势、辅助作战,无论用红蓝毛线还是红蓝铅笔,都不会影响战局的胜负。
朴实无华的红蓝线绳,在一个山村陋室中编织出厚重的历史。今日回望,仍能从中窥见人最朴实、最本真的品格。
▲刊于10月21日《解放军报》5版
图片丨新华社、资料图片、河北总队石家庄支队
来源 | 解放军报
监 制:欧 灿 张晓辉
编 审:严 珊 邹 菲
责 编:韩 杰 赵晓嫚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