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贞观初翻译)
贞观,国家,太宗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贞观政要贞观初翻译)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贞观政要原文及翻译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著的一部政论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编辑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在治政时的问题,大臣们的争议、劝谏、奏议等,以规范君臣思想道德和治同军政思想,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它是中国开明封建统治的战略和策略、理论和实践的集大成。
君道第一【原文】
贞观①初,太宗谓侍臣曰:"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犹割股②以啖③腹,腹饱而身毙。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朕④每思伤其身者不在外物,皆由嗜欲以成其祸。若耽嗜滋味,玩悦声色,所欲既多,所损亦大,既妨政事,又扰生民。且复出一非理之言,万姓为之解体,怨⑤既作,离叛亦兴。朕每思此,不敢纵逸"。谏议大夫⑥魏徵对曰:"古者圣哲之主,皆亦近取诸身,故能远体诸物。昔楚聘詹何,问其治国之要,詹何⑦对以修身之术。楚王又问治国何如,詹何曰:未闻身治而国乱者。陛下所明,实同古义"。
【注解】
①贞观:唐太宗李世民年号,从公元627年至649年。②股:大腿。③啖(dàn):吃或给人吃。④朕:我,自秦始皇起,变为皇帝的自称。⑤(dú):诽谤,怨言。⑥谏议大夫:官名。唐时掌侍从规谏。⑦詹何:战国时楚国隐者、哲学家,善术数。亦称詹子、瞻子。
【译文】
贞观初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做君主的法则,必须首先存活百姓。如果损害百姓来奉养自身,那就好比是割大腿上的肉来填饱肚子,肚子填饱了,人也就了。如果要想安定天下,必须先端正自身,绝不会有身子端正了而影子弯曲,上头治理好了而下边发生动乱的事。我常想能伤身子的并不是身外的东西,而都是由于自身追求耳目口鼻之好才酿成灾祸。如一味讲究吃喝,沉溺于音乐女色,欲望越多,损害也就越大,既妨碍政事,又扰害百姓。如果再说出一些不合事理的话来,就更会弄得人心涣散,怨言四起,众叛亲离。每当我想到这些,就不敢放纵取乐贪图安逸"。谏议大夫魏徵对答说:"古代圣明的君主,也都是先就近从自身入手,才能远而推及一切事物。过去楚庄王聘用詹何,问他治理好国家的要领,詹何却用加强自身修养的方法来回答。楚庄王再问他治理国家该怎么办,詹何说:没有听到过自身治理好而国家会发生动乱的。陛下所明白的,实在符合古人的道理"。
【原文】
贞观二年,太宗问魏徵曰:"何谓为明君暗君"?徵曰:"君之所以明者,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信也。《诗》云:先人有言,询于刍荛①。昔唐、虞②之理,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③。是以圣无不照,故共、鲧④之徒,不能塞也;靖言庸回⑤,不能惑也。秦二世⑥则隐藏其身,捐隔疏贱而偏信赵高⑦,及天下溃叛,不得闻也。梁武帝⑧信朱异⑨,而侯景举兵向阙,竟不得知也。隋炀帝⑩偏信虞世基,而诸贼攻城剽邑,亦不得知也。是故人君兼听纳下,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必得上通也"。太宗甚善其言。
【注解】
①刍荛:割草打柴的人,泛指草野鄙陋之人。②唐、虞:指尧和舜,尧曰陶唐氏,舜曰有虞氏。③辟四门,明四目,达四聪:赞扬尧舜的话。意为开四方之门,以招贤纳俊,广四方之视听,以防止耳目闭塞。④共、鲧:共即共工,唐虞官名,鲧是夏禹之父。⑤靖言庸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⑥秦二世(前230—前207):秦始皇的少子,名胡亥,继承帝位后称二世皇帝。因他常居深宫,故公卿大臣很难见到他。⑦赵高(?—前207):秦朝宦官,二世用他为相。⑧梁武帝(464—549):姓萧,名衍。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年至549年在位。他偏听朱异的建议,纳东魏降将侯景为大将军。后侯景反叛,朝野上下都抱怨朱异。梁武帝也为侯景所逼,结果饿。⑨朱异:在梁为官,任散骑常侍。⑩隋炀帝(569—618):姓杨,名广,隋文帝的次子,公元604年至公元616年在位。内史侍郎虞世基蒙蔽隋炀帝耳目,以致农民起义,烽火四起,陷没郡县,他还全然不知,最后为宇文化及等所杀。
【译文】
贞观二年,唐太宗问魏徵说:"什么叫做圣明君主、昏暗君主"?魏徵答道:"君主之所以能圣明,是因为能够兼听各方面的话;其所以会昏暗,是因为偏听偏信。《诗经》说:古人说过这样的话,要向割草砍柴的人征求意见。过去唐尧、虞舜治理天下,广开四方门路,招纳贤才;广开视听,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因而圣明的君主能无所不知,所以像共工、鲧这样的坏人不能蒙蔽他,花言巧语也不能迷惑他。秦二世却深居宫中,隔绝贤臣,疏远百姓,偏信赵高,到天下大乱、百姓背叛,他还不知道。梁武帝偏信朱异,到侯景兴兵作乱举兵围攻都城,他竟然不知道。隋炀帝偏信虞世基,到各路反隋兵马攻掠城邑时,他还是不知道。由此可见,君主只有通过多方面听取和采纳臣下的建议,才能使显贵大臣不能蒙上蔽下,这样下情就一定能上达"。太宗很赞赏他讲的话。
【原文】
贞观十年,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尚书左仆射①房玄龄对曰:"天地草昧②,群雄竞起,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徵对曰:"帝王之起,必承衰乱,覆彼昏狡,百姓乐推,四海归命,天授人与,乃不为难。然既得之后,志趣骄逸,百姓欲静而徭役不休,百姓凋残而侈务不息,国之衰弊,恒由此起。以斯而言,守成则难"。太宗曰:"玄龄昔从我定天下,备尝艰苦,出万而遇一生,所以见草创之难也。魏徵与我安天下,虑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所以见守成之难也。今草创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者,当思与公等慎之"。
【注解】
①尚书左仆射:唐制,尚书省的长官,为宰相官职。②草昧:草,杂乱。昧,蒙昧,原始未开化的状态。用以指国家草创秩序未定之时。
【译文】
贞观十年时,唐太宗问侍从的大臣:"在帝王的事业中,创业与守业哪件事比较艰难"?尚书左仆射房玄龄对答说:"国家开始创业的时候,各地豪杰竞起,你攻破他他才投降,你战胜他他才屈服,这样看来,还是创业艰难"。魏徵对答说:"帝王的兴起,一定是在前朝衰乱的时候,这时推翻昏乱的旧主,百姓就乐于拥戴,四海之内也都会先后归顺,这正是天授人与,如此看来创业并不艰难。然而已经取得天下之后,骄傲放纵,百姓需要休养生息而徭役没有休止,百姓已经穷困凋敝而奢侈的事务还仍然不停,国家的衰败,常常就是这样开的。这样看来,守业更难"。太宗说:"玄龄当初跟随我平定天下,历尽了艰难困苦,多次里逃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徵替我安定天下,担心出现骄奢逸的苗头,陷入危亡的泥坑,所以知道守业的艰难。如今创业的艰难既已过去,守业这一难事就得和诸公一道慎之才是"。
【原文】
贞观十一年,特进①魏徵上疏曰:
臣观自古受图膺运,继体守文,控御英雄,南面临下,皆欲配厚德于天地,齐高明于日月,本支百世,传祚②无穷。然而克终者鲜,败亡相继,其故何哉?所以求之,失其道也。殷鉴不远③,可得而言。
上一篇:渲组词-渲字取名的含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