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c33怎么算_c33怎么算3下3上
中国,贸易,制成品c33怎么算_c33怎么算3下3上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与日本的双边贸易商品中,高技术制成品出口和进口占比都有上升趋势,分别从1987年的0.95%和19.21%上升到2014年的29.66%和30.93%,可以看出中国对日本的出口要比进口贸易结构升级明显。中国和韩国之间的双边贸易结构变化情况也是出口比进口贸易结构升级更为显著;中国对韩国出口产品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明显小于进口产品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这说明韩国对中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要高于中国对韩国出口商品的技术水平。中国与德国双边贸易数据从1991年开始统计,高技术制成品进出口占比都是在2005年左右达到最高,此后有所下降。中国对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不断提高,而进口贸易中高技术制成品占比非常低,并且二十多年来几乎没有上升。
从与五个国家的双边贸易高技术制成品占比可以看出:中国对这几个国家出口贸易品的技术水平越来越高,而进口贸易品技术水平变化不大,但是总体上出口贸易技术水平依然小于进口贸易技术水平。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联合国Comtrade数据和世界银行WDI数据对中国二十多年来商品贸易结构升级状况进行分析。首先根据Lall贸易品分类计算出中国各行业出口比重和比较优势,可以看出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出口贸易贸易结构已经从初级产品向高技术制成品转变;根据技术附加值指数TCI,可以看出无论是世界排名还是技术指标值,中国出口贸易整体技术水平升级明显;接着本文从贸易品质量的角度分析中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状况,可以看出中国大部分技术类别的出口产品已经从低质量向中高质量升级,虽然技术含量越高的行业,中国出口产品的质量与世界前沿差距越大,但是二十多年来中国出口贸易整体质量水平还是显著提高的。
本文还利用贸易品类别、技术附加值和质量水平指标进一步分析中国与五个主要贸易伙伴国的双边贸易结构。中国对美国、日本、韩国、德国和澳大利亚的出口产品中高技术制成品占比上升趋势明显,而进口贸易中的高技术制成品占比变化不大;从技术附加值指数可以看出,中国对这五个国家的出口产品技术水平升级不是非常显著而进口产品技术水平甚至有下降的趋势;在产品质量水平方面,中国对这五个国家的出口产品中高质量产品的占比越来越高,但是总体上看依然低于进口产品质量,所以在质量水平上处于对外贸易逆差状态。
从中国贸易结构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测算结果可以看出,虽然中国贸易结构升级趋势明显,但是与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可以利用“双创”契机,对于目前不具备技术和质量优势产业采取适当的支持措施,促进我国贸易结构在技术上和质量上能够向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靠拢。
[1]樊纲、关志雄、姚枝仲,2006,“国际贸易结构分析:贸易品的技术分布”,《经济研究》,第8期,第70-80页。
[2]关志雄,2002,“从美国市场看“中国制造”的实力”,《国际经济评论》,第7期,第5-12。
[3]刘伟丽、袁畅、曾冬林,2015,“中国出口产品质量升级的多维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第2期,第69-77。
[4]刘志彪、张杰,2009,“中国本土制造业企业出口决定因素的实证分析”,《经济研究》,第8期,第99-112页。
[5]刘钻石、张娟,2010,“中国出口贸易品技术结构的测算”,《世界经济研究》,第3期,第68-72页。
[6]鲁晓东、李荣林,2007,“中国对外贸易结构、比较优势及其稳定检验”,《世界经济》,第10期,第39-48页。
[7]邵军、唐康宁,2009,“中国的对外贸易结构改变了吗”,《世界经济文汇》,第5期,第49-60页。
[8]施炳展、李坤望,2009,“中国贸易结构在改善吗--基于产品周期理论的分析”,《财贸经济》,第2期,第89-95页。
[9]施炳展,2010,“中国的出口结构在优化吗--基于产品内分类的视角”,《财经科学》,第5期,第77-84页。
[10]孙林、卢鑫、钟钰,2014,“中国出口产品质量与质量升级研究”,《国际贸易问题》,第5期,第13-22页。
[11]Azhar and Elliott. 2006. “ On the Measurement of Product Quality in Intra-industry Trade.” Review of World Economics 142(3): 476-495.
[12]Balassa, B. 1965. “Trade Liberalization and Revealed Comparative Advantage.” 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 33(2): 99–124.
[13]Hummels,D., and Kenow, P. 2005. “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5:704-723.
[14]Khandelwal, A., and Fajgelbaum, P. 2013. “Measuring the Unequal Gains from Trade.” Society for Economic Dynamic Meeting Papers, No.456.
[15]Lall, S. 2000. “The Technological Structure and Performance of Developing Country Manufactured Exports, 1985-1998.” QEH Working Paper Series No.44.
[16]Muendler. 2009. “Converter from SITC to ISIC.”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 Diego, CESifo and NBER, No.2009.
[17]Mulder, Nanno, Paillacar, Rodrigo, Zignago and Soledad. 2009. “Market Positioning of Varieties in World Trade: Is Latin America out on Asia.” CEPII WorkingPaper No.09.
[18]Schott,P.K. 2004. “Across-Product versus Within-Product Specialization in International Trad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119(2):647-678.
[19]Worz, J. 2005. “Skill Intensity in Foreign Trade and Economic Growth.” Empirica 32: 117-144.
《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创刊于2006年3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主办,是一本中英文双语出版的经济类学术期刊,宗旨是向全世界宣传能够代表中国人民根本利益诉求的最先进的中国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研究成果,聚焦中国重大经济思想与重大经济问题,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中国经济学人》被美国经济学会EconLit收录,并进入EBSCO、 ProQuest和Scopus等世界重要数据库。2018年底,《中国经济学人》(China Economist)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目录评为“代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英文刊最高水平”的9本期刊之一,2020年被评为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在线投稿系统:http://ceji.cbpt.cnki.net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edi是什么)-edi是什么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