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温庭筠怎么读-温庭筠怎么读音
温庭筠,他的,进士温庭筠怎么读-温庭筠怎么读音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温庭筠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温庭筠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帖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温庭筠(yún)
每当读到这样的词作,才知好的作品可以穿越时空。
天才的显露如果皇上要人陪着对对子,没有真才实学会不会很紧张?会不会大脑一片空白?
唐宣宗经常这样干,曾经有一个上句“金步摇”,迟迟得不到下句,最后派人找到温庭筠,他以“玉条脱”续之,当即被皇上赏赐。
后又出上句“白头翁”,温庭筠即刻以“苍耳子”完成下句,对仗极为公正,令人回味。
“金步摇”与簪、钗一样也是插在发际的饰物,而簪首上垂有流苏或坠子,行动时亦步亦摇故称为步摇。“条脱”一般是古时臂饰的统称,玉条脱主要指玉镯。
“白头翁”是清热解毒、凉血止痢的中药,“苍耳子”是散风除湿的中药。
具体的意象我们可以自行脑补,可以看出这位与李商隐齐名的温庭筠,对自己的才学非常自信。
对对子只算小试身手,写歌词才是娱乐大众《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为了配合周代十五个国家的民间音声而填写的;
汉乐府是为了汉代各地民间音乐而填写的歌词;
唐宋词主要是为了配合唐宋的燕乐而填写的歌词(燕乐是宫廷中饮宴时,提供娱乐欣赏的)。
不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还是王之涣的《凉州词》都是在燕乐中填为歌词。
只不过这些诗人的作品与民间词不同,诗人的作品往往先有了诗,才被收录到燕乐中,不像民间词是专门为音乐而写的。
盛唐时期的乐工,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诗歌与音乐的选取、匹配,所以一首完美的诗,往往自带音乐感,乐工最喜欢这样的作品。
试想我们当代的流行歌曲,很多被称为口水歌,重要原因就是歌词的匮乏,除非是高人出手参与其中才有机会称为佳作,中国风的歌曲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依仗了古人的美词。
反观盛唐时期的诗人,如果专门为了燕乐填词,一定会让人回味无穷!也正是这个原因,后来的李白、刘禹锡、杜牧、白居易等大咖,都主动为燕乐填过词,这个效果一定比先有诗,再让乐工挑选来的更直接。
只不过文人有文人的格调,这些大诗人填的词数量很少,他们还是以纯粹的诗歌为己任。
温庭筠和别人不一样,他的作品大部分都参与了填词,简直快成了“词作者”,也因此被称为“文人词”的鼻祖!
温庭筠家道中落,让他的人生观发生转变温庭筠原名温岐,字飞卿,太原祁县(今属山西)人。
说起他的祖上温彦博,在唐太宗贞观年间做过宰相,封虞国公。可惜到了他父亲一代便辉煌不在了,温庭筠八岁的时候父亲去世,从此在“男主外”的封建社会里,一切的重任都压在了他的身上。
母亲和姐姐在悲伤之余也希望温庭筠能够出人头地,光耀门庭,庆幸温庭筠天生聪姿过人、心明敏悟,很早就展露出天才的迹象。
聪明也好,敏悟也罢,人们可能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敏感之人受到环境的影响总比常人多,这便成了一把双刃剑。
温彦博
尤其是在父亲去世以后,温庭筠被动地进入了早熟的阶段,也比其他孩子多了种淡淡的忧患感。
温庭筠的琴棋书画都那么优秀,这也源自他天生对艺术的悟,这与他敏感的格交融之后,生成了一种怀才不遇的心态,温庭筠胸怀大志,可又感觉自己生不逢时。
到了青春期的年纪,敏感的温庭筠很快就被花花世界吸引了,而最最无奈的命运给了他一张丑脸,外号“温钟馗”因此流传开来。虽然我们无法考证他的面庞,不过《旧唐书》说温庭筠“士行尘杂,不修边幅”到是真的。
一个不修边幅的小伙子,对社会礼教的逆反心理已经初步显现。
天才为什么科考屡屡失败?原因一:外貌
不要小看外貌问题,纵使你有雄才大略,如果面相不好,等于失去了大把机会,毕竟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啊!
当年大臣给唐玄宗推荐宰相的时候,皇帝总会问“此人可有张九龄之风度?”可见一个人的仪态与外表是多么的重要。
虽然外貌不是绝对的绊脚石,但它可能成为人们互相了解的敲门砖。
外貌表面与科考无关,但是在那个只有主观臆断的评审年代,不被喜欢就是不被喜欢,管你有多少墨水,当然这只是一个很小的因素之一,却让他的进士梦渐行渐远。
原因二:政商太低
史料记载温庭筠一直与庄恪太子的关系很好,由于庄恪太子在政治上的失败,在开成三年暴卒于京师,简单说就是得不明不白,其实就是政治斗争的结果。
温庭筠曾经在庄恪太子活着的时候,给他写过两首诗,还说得过去。
没想到此人了以后,温庭筠又写了两首挽词,这明摆着就是要和庄恪太子站队,而在一个文人的心中,他可能只是出于纯粹的朋友关系。
这样的政商要是考取了进士,估计连考官和侍郎都要受牵连。
原因三:恃才傲物
其实这也不是温庭筠独有的特点,自古很多文人都有类似的问题,只是温庭筠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唐宣宗喜欢唱《菩萨蛮》,这是当时流行的曲目,他命令丞相令狐绹填词,这位丞相绞尽脑汁也写不出来,就求助于温庭筠并希望他不要节外生枝,保守这个秘密。只可惜温庭筠三下五除二就完成了作品,转脸把真相公布于众还反唇相讥,导致令狐绹丢尽颜面。
用自己长处嘲笑别人的短处会被认为是品行不端,温庭筠多次将令狐绹的文学请教,变成了抬高自己的机会,言下之意就是这个丞相没文化。
怒气之下,令狐绹奏庭筠有才无行,卒不登第!得罪太子党出身的令狐绹,自然不会有好果子吃,不光温庭筠如此,李商隐也是被令狐绹压垮的。
连年的科举失败,让温庭筠倍感无力、举头无门,看来进士之梦难以实现。从此他越来越不修边幅,出入声色场所,更加变成了“温钟馗”。
正所谓:蒲饮酣醉终日,由是累年不第。
温庭筠为了泄愤,走上了“枪手”之路早在考场失意的岁月中,常州刺史姚勖听说了此事便重金礼遇于温庭筠,谁想心灰意冷的温大才子拿着这笔助学金逛了青楼!
从此,温庭筠发现了一条新的创收之路:你可以不让我成功,但是你拦不住我替考吧,当“枪手”还可以赚取贵族子弟的好处费,然后就又可以逛窑子了!
温庭筠何止是“枪手”,简直就是“枪神”。唐进士考试律赋,八韵一篇。据说温庭筠叉手一吟便成一韵,八叉即告完稿,所以他有了“温八叉”的外号。
富余出来的时间,“温八叉”开始替考,最高的记录是一次考试当了八次“枪手”,说他是“枪神”一点不过分。
频繁出入声色场所的温庭筠,在其作品中也留下了艳丽的笔墨,作为花间词派的鼻祖,这些经历对具体事物的描写提供了另类的素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