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岐嶷)-奇异博士
贵妃,太子,申时(岐嶷)-奇异博士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岐嶷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岐嶷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文/清歌向暖
01
万历十四年(1586)二月,内阁首辅申时行上疏《恳乞宸断册立东宫以重国本事》,请求,是立五岁的长子朱常洛为太子。
对于立太子,明太祖朱元璋有规定:“有嫡立嫡,无嫡立长。”
那现在把朱常洛立为太子,有没有争议呢?
有。
因为朱常洛是长子,不是嫡子。
朱常洛出生的有些意外。
说某天,明神宗朱翊钧去给母亲李太后请安,在宫门前洗手,顺便把一个姓王的宫女给“洗”了。
然后这个王宫女就怀孕了。
李太后问起这事儿的时候,朱翊钧起初还不承认。
结果李太后叫人把起居注搬了出来,上面明明白白写着皇帝啥时候干了啥事,证据确凿,不认都不行了。
这个王宫女生下来的,就是明神宗的长子朱常洛。
为什么说,把朱常洛立为太子,有争议呢?
因为此时王皇后虚岁二十三,帝后感情也很融洽(以后的数十年也都相濡以沫)。
虽然现在无嫡,但王皇后正值青春年少,以后很有可能生个嫡子出来。
现在立朱常洛为太子,那王皇后要是再生出个嫡子怎么办?
是把这个儿子塞回去?还是废了朱常洛再立嫡子?
所以申时行的主张看起来很有道理,其实根本就不成立。
对于这个奏疏,朱翊钧不拿这个很正当的理由挡事,而是采取了一个拖字诀,批复:
"元子婴弱,稍俟二三年举行。”
先等两三年再说。
然而才过了三天,申时行又上了一本《为再乞宸断册立东官以重国本事》:
” ....本朝列圣建储多以冲年,实取法成周遗意。今元子方及五龄,虽未甚壮然,比之宪孝两朝,实已过期矣。”
还是这件事,还是这个理由。
朱翊钧还是照原样批复。
“上仍命遵前旨”。
02
首辅申时行为什么如此迫不及待呢?
还要从他的《恳乞宸断册立东宫以重国本事》说起。
他在奏疏中举了三个例子,都是前朝皇帝年纪很小就立为太子的。
可是,这三个例子,有重大的漏洞。
自万历十年元子诞生,诏告天下,五年于兹矣,即今麟趾螽斯,方兴未艾,正名定分,宜在于兹。查得祖宗朝故事,宣宗以宣德二年立英宗为皇太子,时年二岁;宪宗以成化十年立孝宗为皇太子,时年六岁;孝宗以弘治五年立武宗为皇太子,尚未周岁也。盖冢岁升储,所以明震器之重;冲年贻哲,所以端蒙养之功。成宪具存,昭然可考。今元子聪明克类,岐嶷夙成。中外臣民,属心已久。及兹睿龄渐长,阳德方亨,册立礼仪,允宜修举。伏望祗率祖宗之旧章,深惟国家之大计,以今春月吉旦,敕下礼官,早建储位,以慰亿兆人之望,以固千万世之基...
第一个例子:英宗朱祁镇。
漏洞:英宗朱祁镇两岁被立为太子。因为原来的皇后胡善祥被废,英宗亲生母亲贵妃孙氏被立为皇后。所以朱祁镇被立为太子时,他身份是嫡长子。
第二个例子:孝宗朱祐樘。
漏洞:他爹宪宗朱见深因为万贵妃的原因,很多年没有孩子,对能不能有儿子都已经绝望了, 好容易发现了一个被窝藏了六年的儿子,当时就封为太子。 朱祐樘虽然不是嫡子,但他是当时唯一的儿子,封为太子毫无争议。
第三个例子:武宗朱厚照。
漏洞:孝宗一直都只有张皇后一个女人给他生孩子, 因为孝宗也只睡张皇后。朱厚照是明明白白的“嫡长子” 。
很明显,这三个人被立为太子,是符合朱元璋“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规定的,跟什么年纪立为太子其实没有任何关系。
申时行是嘉靖四十一年状元,又是内阁首辅,他会不懂这些规矩?
他为什么上这么一道有明显漏洞的奏疏,着急把火要皇帝马上立太子呢?
事出反常必有妖。
03
万历倒张,自有他的一番政治考量。
一方面:
以前张先生当家,实际是变相拿走了皇帝的部分权力。
用张居正自己的话就是:
“吾非相,乃摄也。”
——我不是宰相,我是摄政。
明代内阁首辅的权力,到张居正这儿到达了顶峰。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去世后,万历刚亲政,要收回自己的权力。
张居正的继任者,首辅张四维也是个二五仔,玩的一手好无间道。他没有坚决贯彻张居正改革的义务,同时他也没有那个魄力和能力。
因为内阁钳制言路的原因,朱翊钧亲自废除了他恩师的考成法,彻底把言路这个洪水猛兽放了出来。
万历本以为可以撇开张居正的主张,有自己的国策,接着官员们把原来的政策改变了,言路就会消停。
哪知言路的风向在改革的举措废止了以后,矛头很快转向到皇帝身上。
内阁权力让朱翊钧亲手废了功力之后,从嘉靖以来的成例,即皇帝躲在幕后,内阁在前面调解百官兼给皇帝背锅的职能就打了折扣。
就看各首辅自己的能力大小可以替皇帝办多少事了。
时下的风尚,讲皇上的过失很能表现自己的正直。
敢于直谏嘛,海瑞就是因此出名的。
海瑞那是因为嘉靖皇帝真有毛病,可当前的言路风气却不是这样。
皇上就是没毛病,也要找毛病说,反正是说错了也无罪,规矩就是这么定的。
一开始,朱翊钧处理了一些官员,希望能弹压这类言论。
但首辅申时行并没有张居正的魄力。
他只能忙着两头救火,一边替皇上圆场,一边在票拟上劝皇上不要总跟大臣们计较,夹在中间做好人。
言官们可都是光棍眼里不揉沙子,岂容你做墙头草,不仅不领情,反而认为申时行不够正直。
甚至连申时行也一起挑毛病。
申时行好心没好报,反而落得个引火烧身,所以急匆匆站队,跟群臣一起上疏请立太子。
另一方面呢,朱翊钧废张居正之法,本以为可以树立威望。
让大家看到,在国事上张先生行,朕也行,甚至朕更加行。
没想到,群臣不仅不觉得他行(虽然奏疏上马屁是一直的在拍,但心里却不觉得)反而开始挑他的毛病。
况且,他这个皇上还真有一个毛病。
不太大,就是好象对一个妃子郑氏有了真爱。
04
郑氏比朱翊钧小四岁,北京大兴县人,知书明理,能陪着朱翊钧读书。
心直口快,也活泼开朗,跟格刻板的朱翊钧恰恰能互补。
偶尔还开开皇帝的玩笑,比如对朱翊钧说“皇上,您可真像个老太婆。”
张居正在的时候,朱翊钧就已有十几个有名份的女人,按明代标配,娶了一后两贵人。
万历十年三月,晋封了九嫔。
(这里没算生了朱常洛之后晋为恭妃的王氏)
郑氏就是九嫔之一的淑嫔。
万历十一年(1583年)八月,郑氏怀孕了,晋为德妃。
(十一月生下皇二女,三岁就夭折了)
万历十二年八月七日,又怀孕,晋为贵妃。
(十二月生皇二子朱常溆,刚出生就了)
万历十四年正月,又生了第三子朱常洵,这次孩子活下来了。
从生孩子的情况来看,朱翊钧虽然喜欢郑贵妃,但也没有冷落包括王皇后、王恭妃以及其它的女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