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冠笄是什么意思 黄历中冠笄是什么意思
女家,新郎,新娘冠笄是什么意思 黄历中冠笄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冠笄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冠笄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永结同心:山东一小区花轿迎亲的喜庆场面
山东各地迎娶新娘过门的方式和时间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迎娶方式大体分为“迎亲”“等亲”“送亲”三种。等亲是新郎不亲自前往,而派其兄弟或叔侄到新郎家迎新娘的迎娶方式。送亲是男家不派人去女家,而由女家把新娘送往男家的一种婚嫁方式。等亲和送亲在有的地方称为“小娶”,因其礼仪比较简便,更适宜于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聊城、济宁、泰安、临沂、枣庄、淄博、滨州等地,大多采用此种形式。迎娶时间一般在中午,曲阜、泰安、博山等地在子夜。娶亲的队伍一般都比较庞大,走在最前面的是撒喜帖的,路遇桥、井、碾、磨、庙宇、拐弯处,都要贴一个喜字帖。有的地方帖上写“青龙”,谓之“撒青龙帖”。采用送亲形式的,通常由新娘的兄弟扶轿至村外。娶亲的队伍路上不能落轿,经过村镇时要鸣锣奏乐,吸引人们夹道观看。旧时结婚称为“小登科”,无功名也可官服冠戴,而且连县太爷的官轿遇到娶亲队伍时也要让路。娶亲途中,若遇有出殡者,并不躲避,谓之“白头到老”;若迎面遇上另一支娶亲队伍,则谓之“喜上加喜”,并且两个新娘还要交换礼物,有的日后还当作亲戚走动;但若遇上娶亲队伍与自己朝同一方向行动,则往往互相抢先,谓之“争上风”。
迎亲即古时六礼中的“亲迎”,是新郎亲自去新娘家迎接新娘的一种迎娶方式。有的地方称为“大娶”,礼仪复杂、隆重,多为官宦、绅士、有钱人家所用,富庶地区的一般人家也经常采用。其程序大致如下:
婚娶之日,吹鼓手最先来到喜主家门前,用大杆号对着主家大门鼓吹一通,龙口一带叫作“鼓门”。主家听到号声,即开门将吹鼓手迎至家中,吹鼓手进喜主家后再去对着洞房鼓吹一通,叫作“鼓洞房”。接下来开始奏乐。乐队通常有粗细两班,轮番演奏,有时还夹杂戏曲清唱。所奏乐曲及清唱戏曲要喜庆吉利或与娶亲有关,如《小桃红》《抬花轿》《百鸟朝凤》《状元游街》《全家福》《全家乐》《王小赶脚》《十二表》《牛郎织女》等,切忌吹奏悲哀忧伤的曲或戏。与此同时,轿夫抬着花轿,带着旗、锣、伞、扇、灯笼等各种执事来到门前,帮忙的人也陆续到位。院内外早已挂红披彩,彩棚高搭,亲友如云,一派喜气洋洋的欢乐景象。早饭吃过喜面后,迎亲的花轿便要起程。从前新郎大多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者大礼帽,脚穿缎靴,胸前别着一朵大红花(后来也有穿官服的)。迎亲时一般有两乘轿子或者一马一轿,新郎骑马或乘坐“官轿”,预备给新娘乘坐的轿子叫“花轿”。花轿不能空着,一般要找一个父母双全的小男孩压轿,俗称“压轿童子”,或称“压轿孩儿”“压轿生”;轿内还要放上一只大公鸡,轿门上贴写有“吉星高照”字样的红符,执事的大扇上也要写“小登科”字样。一切准备就绪,新郎坐进官轿,三声炮响,几棒锣鸣,粗细乐齐奏,旗锣伞扇在前开道,一路人马在后相随,花轿一乘随行,迎亲队伍浩浩荡荡去往女家。
德州一带,男家要写好迎亲帖,迎亲队伍由一人肩挎红带持迎亲帖前导,吹鼓手高奏喜庆乐曲随后,来到女家门前,在鞭炮声中,花轿门向喜神方位落定,有人拿喜钱请压轿孩儿下轿,执事人持“迎亲帖”领新郎去会岳翁。上轿时,新娘左手拿柽子,右手拿酒壶,怀里揣着黄铜镜。柽子、酒壶表示过门后勤于纺织、体贴丈夫,黄铜镜称“照妖镜”,可以驱邪。
曲阜一带,大娶一般在白天进行,男方家中大门挂彩,二门挂红,大摆宴席。清末民初,新郎穿清制官服,后来改长袍马褂,身披彩红,乘官轿。枣庄一带,迎娶时新郎有的迎至女家,有的则迎亲于途中。
东明一带,富庶的大户人家用红、绿两顶轿迎亲,每顶轿四个人抬。仪仗用“全罗执事”:旗12面或24面,铜锣、大鼓各两面,伞扇成双,鸡笼成对,三响枪三抬,吹鼓手一班,探马一匹(家人乘坐)。此外还有随行车、马、机动人员,以及“送客”和压轿人员,总计不下百人。迎亲时新郎帽插金花,十字披红,坐于红轿内领先,压轿者(一般由新郎的弟弟或侄子充当)乘坐绿轿随后。礼炮27响后,花轿起动,锣鼓开道,车马随行,伞罩轿顶,扇遮轿门,24面彩旗招展,鸡笼随后,锣鼓喧天,笙乐齐鸣,非常热闹。农村中比较富裕的人家,大多用一顶轿迎娶,仪式要简单一些。贫穷人家则用“不棱车”迎娶。“不棱车”因套骡马也叫“骡马车”或“快车”,即在太平车上面再用木棱梯和木棱枝儿(专为扎不棱车特制的一种工具)以及箔、席等物搭一个拱形的庵子,因无角无棱,故称“不棱车”。用“不棱车”迎娶时,车里面要坐一位老伴健在且儿女双全俗称“全美人”的老婆婆,叫“娶女婆”或“娶女客”。“娶女婆”去时压车,回时陪伴新娘。同时车上还要坐一人专门“掂毡”并兼做炮手,此人手中掂着一块红毡,每遇村庄都要下车走在前面,遇井或庙都要用红毡遮住,以防邪气侵入车内,更不允许行路人顺路乘车,以免不祥之人冲撞“喜星”。
龙口一带,迎亲的花轿是两顶,而且新娘乘坐的花轿装饰得更加华丽一些,里面没有童子压轿,而是放一脸盆,盆里有个大饽饽,上插几朵准备给新娘上头的红绒花。新郎去时上轿前要咬一小口饽饽,上轿时吹鼓手先吹大杆号,然后粗细乐齐奏。前面走的是夹毡客,手拿红毡,凡遇庙、井、桥等,均用红毡一挡,让花轿过去,类似撒喜帖。后面是两面开道的大锣以及旗、伞等仪仗,紧接着是两乘轿子,官轿在前,有粗乐队伴奏,花轿在后,有细乐队伴奏,花轿两边由送亲人扶持,以防轿夫故意颠轿,俗称“把轿杆”,最后面是送客的轿车。迎亲队伍来到女家门前,吹鼓手要吹吹打打“鼓”门。旧时迎亲的轿子在女家大门前一停落,女家便特意将大门关闭,把新郎拒之门外,名曰“憋”。于是吹鼓手用大杆号对大门吹一通,粗细乐和大锣吹打一阵。如此重复三遍,谓之“三吹三打”。“三吹三打”以后,女家的好事者和小孩子们便在大门口叫新郎唱歌,否则不准开门入内。这时男家的夹毡客和女家的送亲客便从中替新郎周旋说情,请求放入。有的长时间不能开门进屋,新郎怕耽误了吉日良辰,只好唱几个歌以满足大家的要求。在龙口一带,新娘上轿后,要把两个瓷盆分别送到新郎和新娘的轿里。新郎轿内的盆里放一对面做的鱼和两面镜子,象征吉庆有余;新娘轿内的盆里放两个面做的桃子和两面镜子,象征健康长寿。另外,龙口还有新郎窃物的习俗,即在酒宴结束时,新郎要趁人不注意时偷偷地拿一只酒盅和一双筷子带回去,据说如此婚后会早生忠孝之子。
胶东一些地方,新娘手中拿着小手帕,里面包有各种花样的面制品,还拿着镜子、葱等。葱,谐音聪,到婆家后要扔到房顶上;面制品是过桥时扔到河里敬神的;手帕则是与路遇的新娘互换的,有的还互换戒指等物。
上一篇:藤菜(藤菜的种植方法)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