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鸣筝金粟柱(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他的,她的,曲子鸣筝金粟柱(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鸣筝金粟柱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鸣筝金粟柱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听筝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她是一个美丽的女子,不仅要美,还要有才艺,琴棋书画是对那个时代命运如她一般的女子的基本训练。也正因为她拥有这样的才貌,才沦为达官贵人们宴席上用来助兴的存在,这种场合,酒与美人是恒久不变的两种最不可缺的素材。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当女子优美的身姿与高雅的筝琴融为一体,这是多么美好的画面,她的纤纤玉手惹人怜爱,她将琴置于玉房前,已经能令在座的客人恐怕想象出体生微妙自然香的风华了吧。
诗人这样写着她的美好,不知道身处于其中的她又是不是能够意会到自己于这般场景的相得益彰。
她是知道的。
因为“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在这样的场合里遇见的男子,多半都是纨绔子弟,他们不会在意她弹得什么曲子,弹得好不好,他们看到了美丽的女子在那里端坐弹琴只是当做游乐之事,看她表演获得感官上的满足罢了,或许这首曲子都不见得能及得上她的纤纤玉手能让他们记忆深刻。
她是故意弹错曲子,是对宴会上不懂音乐的人的挑衅吧,或许也没有这样的胆量,但她一定是想要引起在场的那位“周郎”的注意。(相传三国时代的周瑜,别人奏曲有误,他就回头一看)只有他是真正懂得音律,听到弹错曲子,反而会留意到弹琴女子,这就是她的目的。
这样一首短小而又意味隽永的诗,是李端最为人所知的作品,他的一生正处于动荡不安的大历年间,他的师父是名僧皎然,他的很多作品都反应了当时的社会现象,却也流露出一种消极避世的情绪,或许是他的“周郎”始终没有出现吧。
对于他的故事,比较流传于世的是他曾在驸马郭暧的宴会上立成七律二首,被当时人所称赞。
而晚年他便选择了隐居,离开了人事繁杂的长安城。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