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麦克马洪线的由来(麦克马洪线的由来表格)
英国,清朝,西藏麦克马洪线的由来(麦克马洪线的由来表格)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麦克马洪线的由来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麦克马洪线的由来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上期文章中说到了英国为了遏制俄国在中亚地区的发展,于是将中印边界向前推到了昆仑山附近,以便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掌控,再加上当时新疆处于混乱之中,清朝由于列强干预也无暇顾及西部,于是英国的这一做法也没有被及时制止。
1直到1872年,左宗棠领兵进入新疆平定反叛,经过几年的征战才在1878年收复并且重新控制了新疆地区,新疆也才回到了中央的管辖之下。
左宗棠平定反叛
不过这一次平叛也让清朝军队付出了代价,因为叛贼阿古柏用来抵抗的武器基本上都是俄国和英国提供的,这两个国家为了扶持地方来达成自己的利益,不惜免费提供洋枪洋炮用来收买人心,好在左宗棠指挥有方才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当然清朝的这一次平叛也让列强看出来了自己的态度,尤其是英国殖民者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突然改变了之前的态度。
为了防范俄国向南发展的态势,1897年英国陆军情报局的局长阿尔达对英国提出了应该把昆仑山脉作为中印边界的想法,随后又对“约翰逊线”进行了修正,划出了一条明显具有前进意味的“阿尔达线”,也被称作是“约翰逊-阿尔达线”,这条线直接把中印边界从昆仑山脉延伸到了帕米尔高原。
这也是英国迄今为止划过的最远的一条中印边界线,但是这个划界英国从没有和当时的清朝正式提出过。
这就是因为经过修改后的“约翰逊-阿尔达线”划界在当时的英国内部都没有获得通过。
一方面是由于左宗棠率领清军重新夺回了南疆的控制权,俄国想要继续南下的可能减小,毕竟有了清朝作为战略缓冲带,那么英国自然不会太着急了。
另一方面则是如果真的把边界线从高原地区向昆仑山脉进一步推进,那么势必会使得前线供给出现问题,更何况阿克赛钦本来就是一片荒原,这里人迹罕至根本不会发生越界挑衅行为,哪怕是当时的印度总督都坚持认为在喀喇昆仑附近驻防就是最好的选择。
2除了这两方面之外,更为主要的一点就是在1891-1892年期间,一个喀什的地方主簿名为李源鈵在南疆地区对边界进行了踏勘,并且还在喀喇昆仑山口竖起了界碑,这个界碑也得到了英国方面的默认。
喀什古城
不得不说这位李源鈵主簿进行的踏勘意义十分重大,他在《新疆图志》中细致描绘了当时几条沿着喀喇昆仑山脉的贸易往来线路,不仅在喀喇昆仑山口竖起了界碑,并且还在昌器利满坂附近埋下了一块木牌作为界标。
这些事情对后来的西段划界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毕竟有了这个点,就意味着中国的边界是被锚定了,但是也有不少学者表示界碑只有一个,依旧留下了争议的空间,可在当时看来,只要划定了边境就好,边界问题倒还不是很重要。
毕竟李源鈵很可能认为昆仑山口往前就是无人区了,只要清朝的有效疆域能够得到保障,那么无人区的归属权其实也没有多少意义,再加上喀喇昆仑山脉这么大的一座山横在那里,边界不是很明显了嘛。
或许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李源鈵才会只做了边境划分而没有考虑到边界问题。
除了这位主簿进行过边境踏勘之外,清朝就再也没有对中印边界做出过什么举措了。
可是清朝这样糊涂过日子,却是急坏了俄国人,因为他们只能坐视英国殖民者朝着新疆腹部推进。
于是在1893年,中国驻圣彼得堡的高级官员洪钧被俄国人说服,向当时英国驻喀什的总领事马继业提交了一份参考划界线的地图,很快就被当时的印度总督同意,随后又被英国驻京的公使窦纳乐递交给了总理衙门作为划界参考。
马继业-窦纳乐
而这个被参考的界线就是后来的“马继业-窦纳乐线”,这也是当时英国唯一正式向中国提交过的边界线划分建议。
这条线承认了喀喇昆仑山口立着的中印界碑,也同意放弃山口以北到赛拉图之间的地区,甚至还愿意把阿克赛钦的东半部分主动划分给中国,印度河的分水岭归属印度所有,而塔里木河的分水岭则是归属中国所有。
英国方面突然这样划分难道是改邪归正了?实则不然,英国之所以愿意这样划分边界是有一个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清朝必须放弃对坎巨提的宗主权,而这个坎巨提便是如今巴控克什米尔地区,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的西段,和新疆接壤,这个地方在清朝乾隆时期成为了附属国,定期向清朝缴纳朝贡。
坎巨提
可这里又是英国和俄国进行博弈的关键所在,因此在1891年的时候,英国殖民者就随便找了个借口占领了坎巨提以及邻国纳格尔。1892年,清朝做出让步同意坎巨提为“两属之国”,即就是坎巨提成为英国和清朝共同的附属国,一方面是英属印度的土邦,一方面还得向清朝继续缴纳朝贡。
坎巨提
但是这样的让步却让英国殖民者十分不舒服,因此便在1899年用“马继业-窦纳乐线”换坎巨提的方案,这样的做法让当时喀什官员黄光达十分恼火,他认为坎巨提和喀喇昆仑山脉以北地区本就是中国的属地,怎么可能用自己的领土去换自己的领土,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这就好比是一群强盗宣称你的花园是我的,要想把这花园拿回去,就用你家的地来换,这不就是明抢了?
就在这个事情还没有取得进展的时候,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清朝上下就被“扶清灭洋”扰乱了,而至于“马继业-窦纳乐线”的提议根本没有人回应,直到1904年,印度总督寇松突然发话了,表示如果清朝再不做出表态的话,那么就代表这个提议通过了,但是依旧没有得到回复。
时间一转就来到了1907年,《英俄条约》的签订代表着中亚势力划分尘埃落定,这场英俄博弈也落下了帷幕,英国和俄国同时承认中国对西藏的权力,并且约定双方都不会对西藏做出任何实质接触。
条约中关于这一点是这样写的“除非中国介入,否则不会参与和西藏的谈判”。换句话说就是英国方面已经单方面否决了和西藏的谈判,但是这份条约中,两国都没有和当时的中国清朝商议,就擅自把中国对西藏的权力归结为了“宗主权”,这就相当于将西藏的归属权私自从中央的管辖下给划拉出去了,所以才会有了后来的西姆拉会议俄召开。
31911年,清朝灭亡,又过了六年时间,俄国也跟着灭亡了,英国殖民者一时间独霸了中亚地区,近半个世纪里也没有谁管阿克赛钦这个无人区的归属权问题。
现在来回顾一下清朝对于边界的处理方式就是“拖”,一直到自己的政权消亡了都没有和英国进行过有效沟通,当然这也不是什么坏事情,遗留下来的历史问题对于后世来说未尝不是一个机遇。
清朝覆灭之后,各个地方都基本上闹独立,这其中就包括西藏地区,因此在1912-1950年这段历史里,中央政权对西藏的管辖权几乎是处于真空状态,所以英国殖民者就觉得既然中印边界西段的威胁已经解除了,那么不妨在东段闹出点事情来,于是便有了所谓的“麦克马洪线”的出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