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步辇图读音-步辇图的拼音
北魏,鲜卑,汉化步辇图读音-步辇图的拼音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步辇图读音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步辇图读音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邹雨桥/文
494年,工匠们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城外修建云冈石窟,叮叮的凿石声成为宣化-雁门-朔州地区作为都城的最后记忆。之后,北魏都城由平城迁往洛阳。再后来,这个王室鲜卑话不讲了,胡服不穿了,全部吸纳了中原文化且信奉佛教。这是多数人眼中的北魏,他们将一个时代的记忆全部洒落在一件叫汉化的事件上。
470年,魏献文帝拓拔弘去,标志着北魏前期扩张时代的基本终结。其子即孝文帝拓跋宏,就是那位历史上迁都、推行汉化的皇帝。拓跋宏4岁即位,23岁亲政,32岁去世,在他亲政的9年时间中,实行全面汉化政策。为在短时间内达到汉化目的,他下令迁都洛阳;禁止30岁以下官员说鲜卑话;改鲜卑贵族姓氏为汉族姓氏;推行汉族“文治”,与汉族通婚……孝文帝克服重重阻力,甚至不惜杀掉太子,赐兄弟以示对守旧势力的震慑,以达到其快速融入中原、融入汉人的目的。
然而,北魏在历史上成名于汉化,但又不止于汉化。在中国历史进程中,它还扮演着诸多角色。
征服者
提及北魏,就不得不提起它的建立者——鲜卑人。
鲜卑,在其民族语言中意为“带钩”,在中国的史料中被归为东胡的一支,具体来历众说纷纭:有突厥说、有蒙古说、也有通古斯说。但有一点是确切的——这个民族自在史料出现之日起就如它的名字一般极为猖狂:早在166年,它的地盘就已扩张到东起满洲、西至乌孙的广大疆域;3世纪3次向中国进犯,但都被强大的中原王朝击溃;4世纪,在中原王朝国力衰微的时期才随其他少数民族在中原“如风降落”。
北魏是在血与尸体的平台上站立起来的。
398年,北魏建国。但此时它依旧受到背部游牧民族的侵袭,在外在的压力、皇帝的野心以及游牧民族自身的攻击和占有欲的驱使下,早期的北魏进行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402年,道武帝将阿瓦尔人的可汗杜仑驱逐到离河套很远的地方,并进行了残酷屠杀;423年,魏明元帝拓跋嗣北筑长城以用防守,南扩疆土,夺取时属南朝的洛阳;427年灭大夏国,占领统万城;436年消灭赫连部与北燕和南匈奴建立的北凉。
在制造了不知多少条“血河”后,鲜卑人最终统一华北。
在兼并战争发生的时期,鲜卑正处于半汉化状态中。这种状态对于游牧民族来讲是极为有利的。突厥的军事天才们将自身骁勇善战的军事素质与中原的军事谋略相结合,形成双重优势。如429年拓跋焘讨伐柔然一战,恐汉人趁虚而人,皇帝在制订作战方略中便提及:“汉人乃步卒,吾人则骑士。驹犊群岂能抵拒豺狼。至于蠕蠕(阿瓦尔人),夏季放牧漠北,秋日迁徙至南,冬令则侵略吾国境。夏季,将其袭击于牧场为佳,因此是牝牡追逐,驹母难分;如于此时断其水草,则数日之间即可将其俘获或消灭。”
这种双重优势,对后来的女真、蒙古有着深远的影响。后世游牧民族的军事家们正是因为有了鲜卑人的经验,充分聚合形成双重优势,将战争效益最大化,对13世纪草原帝国的形成至关重要。
而对内,对中原地区,鲜卑人则成为了新民族和巅峰盛世的塑造者。
塑造者
北魏对中华文明进行了双向的兼收并序的重塑和改造。
北魏的鲜卑人作为在政治上军事上都占有巨大优势的游牧统治者,其选择的对自身的全面改造时期是一段艰难的时期。四至六世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大肆兴起,自亚洲高原兵分三路对亚欧大陆各个处于古典文明末期的国家实施了毁灭的打击。中国文明也不例外。
中国的这一古典文明终结的过程,就是被历史学家称为五胡乱华或汉化的过程。可这真的只是胡人的汉化吗?
所谓胡人汉化的过程,也是汉人胡化的过程。北魏,是对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的一次重新塑造。中原的汉人融进了胡人的血统,中国人变得博大了、野了。
以文学为例,此前中原地区的作品中传达出的是来自生产生活的鞺鞺鞳鞳的富有节奏的跺土堆声;而此后,尤其是唐代的文学便呈现出万象更新的特质。唐代的文人,似乎都不闻世事,他们的放达,表现在文学家们在保留中国古典文学富有节奏的特点的同时还加入了更加旷远的意象,这在初唐的《春江花月夜》和盛唐的《蜀道难》中体现最多。胡人进来了,中国的艺术中出现了《敕勒歌》《步辇图》、唐三彩,画作中有了高鼻梁、深眼窝、卷胡须的外国人形象,中国开始有了异域的风情。
除了文学艺术,汉人的社会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官员队伍中有了外国人、外族人;街上有了艳丽多姿的着装;高脚家具流行取代了传统的席地而坐;西域美女“镇守”的胡姬酒肆开始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坊巷中;外族传来的饮食习惯也由上层贵族逐渐传播;胡人语言的发音习惯在悄然地影响着汉语的音节,这一点对今天的我们影响很大,中国话的发音主流从此改变,如今,那些接近古汉语发音的方言,如闽南话,有几人能听懂?北魏利用地缘和民族优势,将中亚、印度等地的艺术形式引进来,于是中国有了犍陀罗、波斯地毯……北中国开始在历史进程中变得大气磅礴而且多元。
事实上,纵观整个5世纪的世界历史,中华文明是幸运的。
当北魏贵族的子弟们在学府中咿咿呀呀学着汉语时,与鲜卑人同时从亚洲高原出发的西方古典文明的终结者——“上帝之鞭”阿提拉已在他第N任妻子身边;西哥特人、伦巴帝人、日耳曼人正轮番对罗马进行洗劫。按其本,鲜卑人本也可以这样痛快淋漓地醉生梦、杀伐掠夺,但道武帝晚年内心剧烈的斗争以至于精神分裂后依旧选择塑造自我,为中华文明的存续和盛世的创建预留了机会。但他的后继者却太热衷于此而逐渐丧失了自我,以至于整个民族都退居幕后。
奠基者
499年,北魏第7任皇帝拓跋宏的生命与中国的五世纪一同结束在军旅的营帐中。皇帝虽了,但民族融合的趋势已势不可挡。这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北魏来说,这却是政权的灾难。短短9年,想让一个突厥种的民族、远东的法兰克人彻底掘弃沿用了千百年的习俗文化,势必产生巨大的历史漩涡。皇帝将年轻的生命投入进了这个漩涡,整个鲜卑王室也受到了巨大的影响。
过度的汉化使得鲜卑人失去了祖先优秀的军事素质,之前在军事上的双重优势也被汉化慢慢消融,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六世纪,北魏对南朝采取的一切军事行动都止步于长江,内政也受到汉人斗争思维的负面影响变得混乱。金床玉几终不能眠,洛水湛湛其岸弥长。鲜卑人一统中原的梦想最终还是破灭了。534年,北魏王室分裂,北魏王朝灭亡。
鲜卑人自此从盛世直接缔造者的名单中被剔除,到后来连自己的名字也没有留在中国的民族列表中。
一切似乎都结束了,但又没有。
鲜卑人从名单中出局了,但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影响就此不复存在。中国的民族就此融合。只有一个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民族,方有成就盛世之雄心与机遇。波斯如此、罗马如此、马其顿如此,中国也是如此。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