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金字旁加目(钅字旁加目)
油彩,山人,水墨金字旁加目(钅字旁加目)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旁人告诉他画被盖掉了很可惜,他只轻描淡写地回应,自己只是把不满意的作品淘汰掉而已:“你看,马蒂斯那幅《罗马式罩衣》,一直画到第13幅才满意。我一向认为,对老婆要专一;对艺术研究要锲而不舍;对自己的作品要贪新忘旧,才有进步。”
丁衍庸《紫色猫头鹰与鸟》
油彩、画布,1969,90.5×60.5 cm
丁衍庸《鸿虎IV》油彩、木板,1964,42.5×29cm
1960年代,丁衍庸把中国文字放到画里,像是甲骨文、经文、大篆。文字不仅代表符号和创作依据,同时也是主题。
受到金石画派的影响,丁衍庸重在模仿,从文字寻找艺术创作的根源,像是刻在石头上或铸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经过时间的摧折会有斑驳的感觉,这种斑驳的感觉,类似老子所说的道德根本精神。
丁衍庸《蟋蟀與瓶花》,油彩、木板,1971,61x45.8cm
丁衍庸《悠游图》,油彩、木板,1971,45.5×30.8 cm
1971年的《蟋蟀与瓶花》中,花瓶旁的小盘子有只水墨草虫,可以看出丁衍庸试图把水墨的意趣融到西方的油画;另外在《鱼乐》、《悠游图》里,他更是直接通过羊毫笔画出水墨的流畅感。
丁衍庸《荷花青蛙》,油彩、木板,1960-70年代,45.5x37.5 cm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三不亦堂惠赠,藏品编号:1997.0201
精神慰借: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是丁衍庸的精神的辅疗师,让他的精神可以安顿下来,苦难的生命经验转化成绘画的题材,从中国文化的传统里面找到了现代化的一种表现手法。
丁衍庸认为,八大山人为中国定下了现代化的艺术精神,300年前的创造着重精神表现,甚至成就超越西方的毕加索等画家。
1970年代,是丁衍庸非常重要的创作阶段,他逐渐舍弃文字,而是把线条和绘画题材结合,创造出属于个人的崭新风格。
丁衍庸《一笔人》,水墨纸本挂轴,1978,68.5 x 43.2 cm
释文: 一笔人。戊午丁衍庸写
油画是一种层次的堆叠,水墨则是简单的线条,丁衍庸同时画油画和水墨。而他又在水墨创作的历程中,汲取八大山人的表现手法,以中锋用笔题字、运笔方式、绘画造型简洁的表现,都近似八大山人。他从早期的热爱,加上数十年的沉淀研究,还曾写文章推崇。
“下方划一石,石旁长出香栾树一株,婉曲而上若游龙;中有大小香樗各一,之上栖息着一双鸜鹆鸟,一俯扶枝上,瞌目已睡,又一傍立,临风已有睡意,态度闲适;一鸟立石上,向上做仰视窥时状,精神紧张;一静一动,构成一?富于诗情逸趣的花鸟画;有如读李白诗,后主词。痛快淋漓,而有人情韵味的一幅杰作,令人神往。”
丁衍庸的这段文字,是他对八大山人内敛美感的另一种诠释。而后,他又发展出嘲讽、戏谑的漫画风格,水墨民间故事和戏曲,人物宁丑不媚,自成一格,颠覆传统。
丁衍庸《八仙祝寿》,水墨纸本直幅,1977,140.4 x 68cm
释文: 八仙祝寿。点城华人耆英大厦落成志庆。丁已丁衍庸
八仙是中国文人最喜欢的题材,喜庆欢乐,包含着民间祝福。但丁衍庸在《八仙祝寿》里却运用诙谐的笔调和滑稽的动作来诠释,把民间的喧闹放到神圣的人物身上,颠覆了传统对八仙的看法。
丁衍庸《贵妃出浴图》,水墨纸本直幅,约1968-70,140.2 x 70.1 cm
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徐志宇先生惠赠,藏品编号:2018.0116
《贵妃出浴》是丁衍庸经常绘画的题材,选材看似传统,但丁衍镛把杨贵妃化成裸体,颠覆常人对贵妃身材的想像,人物形象诙谐,穿了一双高跟鞋,如同漫画人物一般,同时也在反讽社会对刻板印象的质疑。
丁衍庸喜欢戏曲,觉得这是一种民间精神的呈现。但是民间的戏剧,大多是喧闹的场合,是一般文人画里看不到的,所以丁衍庸在人物画里融入了中国文化的民间,丁衍庸也常画摩登女郎、小丑、牛仔,调侃物欲和社会乱象,带来一种娱乐荒诞的喜感。
丁衍庸《刘关张》,水墨纸本直幅,1973,96.5x68cm
释文: 癸丑八月。丁衍庸
许多评论家对比关良和丁衍庸的戏曲人物,一致认为关良的《捉放曹》、《凤姐》形象和人物精神兼备;丁衍庸的《西游四圣》、《霸王别姬》则是逸笔草草:如果说关良是坐在台下“看戏”,那么丁衍庸则是一边喝茶一边“聊戏”。
丁衍庸《少女与马》,油彩、木板,1966,121.3×90.5 cm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藏
最早被西方看到的华人画家之一
1957年,丁衍庸和陈士文共同创办新亚书院二年制艺术专修科(现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他在里面教授人体油画、油画创作、国画等课程,笔下人物多为他的学生和裸体画课堂上聘用的模特。
他认为人是万物之灵,人的肢体、神情、气质变化万千,如果能掌握好画人体的技巧,那在其他的题材上也能发挥地得心应手。
丁衍庸《浴罢》,油彩、木板,1974,181.5x120.5 cm
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藏
人体画也是一样,1974年的作品《浴罢》,他用粉红色的跟黄色来画人物,也是颠覆人物的色彩感。
在人物的色彩感不断的堆叠之后,运用的线条却很东方,他掌握了战后近代绘画艺术创作的历程,从这里就可以看到丁衍庸对东西绘画的融汇,具备了传统东方艺术家对于线条掌握的表现能力。
丁衍庸《佛像》,油彩、木板,1971,181x120cm
丁衍庸在绘画《佛像》的时候,从用笔和色调,可以判断出是阿弥陀佛像,但作品背后实际上是覆盖了一个人的形象,他巧妙地保留一部分投入背景中,佛像带有北魏时期的造型。
丁衍庸不希望佛像的形象是来自龙门石窟、或是唐朝那种饱满的感觉,而是想呈现北魏时期,佛教初传到中国的内在精神力量。因此佛像的眼神,还勾勒的线条,都很自在简单,但同时每一个层次都很丰富。
丁衍镛《霸王别姬l》,油彩、画布,1971,40×30cm
丁衍庸(左)与赵无极在巴黎展览会场
丁衍庸巧妙地把东西方的美感用绘画呈现,在他的画作中看似西洋,却又充满东方意趣。
随着70年代以后香港经济好转,丁衍庸去到法国、澳大利亚举办个展,成为最早被西方世界看到的华人的画家之一。油画是丁衍庸最能够诉求自己身为一个中国人,但又能表现出自己精神的依据。
鸣谢 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海棠花的花语 海棠花的花语和寓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