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货郎是什么意思)-货郎是什么意思在现代
货郎,宋朝,商人(货郎是什么意思)-货郎是什么意思在现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货郎是什么意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货郎是什么意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各位看官们中有70、80后的,可能还残存着儿时卖货郎们走街串巷的吆喝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些曾经熟悉的吆喝声也只能变成碎片封存在记忆中。
“卖货郎”这个群体由最开始的走街串巷,到在统一规划的场所进行买卖,再到网络线上直播。跨越数百年的卖货习俗逐渐改变,一代一代的卖货郎也不断更新新的卖货方式。那么在宋代,卖货郎的生活究竟是怎样的?他们担子里一般挑着什么呢?接下来我带各位看官一同回到那个历史上的宋朝,看看那时的卖货郎到底如何生活的。
繁华的商品经济,卖货郎的“起家史”何谓商人查阅现代商人的释义,是为以自身或者社会有形的或者无形的资源作为工具,去谋利并且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责任的人,或者是指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商业行为并以此为事业的人士。但是在古代,商人的定义只是从事商业活动的人,交易范围在军事上的兵器、马匹,日用的布匹、珠宝等等。
殷商时期出现了走南闯北,游走于诸侯国之间的商人,他们根据不同季节将货物调往需要的地区。虽然商业活动较为频繁,但是在各种的规定限制下,商人一直不被重视,甚至地位低至百工以下。
商鞅推行的重农抑商更是打击了商人的发展势头,商业活动一直处于压抑的状态。
这种状态持续至唐朝有所缓解,到了宋朝,情况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转变。政治军事上的羸弱并没有阻碍宋朝商业的发展,雇佣关系的广泛发展,原始的工业化推动了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的宋朝短工、季工、长工在史料中的记载,表明了雇工在宋代的许多生产部门留下了痕迹,但这些雇工的待遇并不高,许多工人“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他们虽然已经脱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但是作为无产税户大都被奴隶主或作为新的劳动力吸收进了手工行业,这也间接促进了雇工的形成。
严重的土地兼并迫使大量劳动力由耕种劳作的农民变为工厂的劳工,雇主在积累了一定的产业资本便开始扩大生产规模,抛出产品,回购原料,用生产资本压迫工人进行资本积累。
农业方面也产生了巨大变革,人口基数不断增大,自给粮食生产满足不了庞大的市场,商品农业开始迅速成长,巨大的利润吸引力大量的农户在能够自给的情况下向卖出农产品获得收益的商品生产转化。
货币进入流通市场后,以白银为代表的的贵重金属也开始跻身流通领域,从而形成铜钱、铁钱、楮币、银两并行的过渡货币体系。
这样的体系促进了宋代逐级阶层直接卷入商品经济中去,商人们将受益的货币转变成资本再次投入资本主义市场进行资本再生产,这在一定程度上剥削了雇工,但同时也创造了剩余价值。
宋朝商品经济的兴盛历史上的宋朝在很多人眼中可能非常的糟糕,统治中国大概三百多年,这个朝代可能让人觉得“弱”,甚至很“弱”。
按照以往我们评价一个朝代,大多以领土、国力、军事、文化等一些重要标准来衡量。北宋时期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实现国家统一,而战乱不断的南宋,更偏安于长江一带的江南地区。但是对历史的评价需要用客观的眼光来看,既要看到这个朝代的黑暗,同时也要明白光明也是在黑暗处伴生的。
如果从经济层面来看宋朝,相比较于其他朝代,宋这个“弱”王朝商品经济可以说非常发达,一些新事物的产生更加证明,宋朝商业的繁荣。
稍微有一些历史底蕴的应该都知道,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北宋时期产生,交子有不同的面额,到了南宋时期,纸币的种类增加了,主要有四种川引、淮交、湖会、东南会子。
纸币的发行,可以使商业活动变得更加便利,商业活动的便利,让一些商人们渴望扩大自己的交易市场,区域的市场开始兴起发展。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宋朝的水陆交通干线、支线开始在资本经济的刺激下飞速完善,地域的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县、镇乡联合形成网络化的发展模式。
这直接促进了人们消费的增长,以及贸易的往来,这也为卖货郎行业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充足的货源,便利的交通,使得农村也可以开展简单的贸易活动。
北宋时期的商业网络市场具有区域化、中心化的特点。
以汴京为中心的北方市场、苏杭为中心的东南市场、成都为中心的川蜀市场、山西河东一带的西北市场这些主要的市场是在北宋时期网格化的中心。
而在南宋时期形成了以首都临安为中心、长江中下游和东南沿海一带的区域化市场。这些市场的形成使得区域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区域块与区域块之间关系更加密切,资本主义市场进一步扩大。
宋朝有了区域化的市场后,必然会发展的是各个城市独自的商业。
由西周萌芽的坊市制度,在春秋时期逐渐形成,坊市制度是将住宅区与商业区分开。由于古时候的生产力较为落后市面上的商品也较为单一,人们的购买力不强,所以资本经济发展并不突出。
宋代城市打破了坊市的桎梏,人民商业活动频繁,高度繁荣的商业活动下都城汴梁还出现了早市和夜市。繁荣的商业活动的优势也将显现出来。
商品经济下的游商商品经济高度发展下的宋朝,人们的生活开始向便捷化趋近,巷口开始出现赶马车、挑担子的商贩。他们带的货物大多以日用品为主,卖货郎这个群体分为两类人,一类人是本地无工作的闲散人员,一类人是从外地来本地谋生的人员。
卖货郎不能完全称之为商人,古人对商人的认知中,商人应该拥有自己的固定资产,比如家产、店铺门面、运货的牲畜等等,卖货郎由于不具备这些条件所以与商人的区别还是较大的,那么卖货郎的担子中究竟有什么物什儿呢?
不同时期的卖货郎的担子物件是不同的,明朝刘若愚的《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中记载:
“又御用监武英殿画家,所画锦盆堆就名花杂果,或者货郎担则百物都陈列于此。”
从中可以看出担子里的东西可谓是齐全之至,水果、蔬菜、针线、糖果、玩具等等物什儿应该说应有尽有。
元代《桃花女》中有这样的话:“我待绣几朵花儿,可没针使,急切里等不得货郎担儿来买”
不难看出卖货郎在寻常百姓家推崇至极。
以我们最熟悉的施耐庵《水浒传》来说,其中有这样一句描述:“你既然装作货郎担儿,你且唱个《货郎转调歌》与我们众人听”,这可不是担子里的物什儿了,这是卖货郎的专有吆喝艺术。很多买卖都是吆喝出来的,卖货郎就是如此,挑着担子进入寻常巷口,为了吸引顾客,大声的进行吆喝不得不是一简单的事情。
伴随着吆喝声还会有拨浪鼓的声音,或者木棍敲打木板的声音,敲打节奏的不同也代表着不同的含义,比如,在进入村庄之前都会敲起锣,锣声以二声,二声,三声为主要节拍,类似于我们常说的出洞,出洞,出出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