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佶屈聱牙怎么读_诘屈聱牙怎么读
典籍,古籍,善本佶屈聱牙怎么读_诘屈聱牙怎么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佶屈聱牙怎么读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佶屈聱牙怎么读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典籍里的中国》火了,深圳线下古籍展热了
在《典籍里的中国》“开篇”,饰演“护书人”伏生的倪大红,与以“当代读书人”身份串联节目的撒贝宁一起识读《尚书》。(资料图)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牛年伊始,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和广泛好评。节目仅播出《尚书》《天工开物》两期,全网热搜就有近60个,视频播放量超过2.5亿次,节目相关话题阅读量超11亿次。
无独有偶,深圳博物馆曾在过去几年中推出《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经部古籍善本展》《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上)(下)展》。相对于其他文物,鉴赏古籍善本的知识门槛要求更高。如何才让这些传承文明的故纸焕发时代新生,古籍藏家、荣竞文脉馆馆长黄洁认为,《典籍里的中国》开了一个好头,“古籍活化”任重而道远。
经典文化的通俗化解读
说起古籍,给人印象是“佶屈聱牙、晦涩难懂”,因其内容冷僻、艰深、晦涩,似乎只局限于研究考据者的文化圈子中,但这个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却在年轻人居多的互联网上掀起巨大声浪,在线下渐成学习风尚。
那么,它是怎么做到的呢?
据悉,《典籍里的中国》是在《故事里的中国》基础上升级打造的又一档文化节目。主创团队融合“戏剧+影视+文化访谈”的手法,在一部典籍、一个人物、一条主线的严谨构架体系里,创新设计出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用时空对话营造“故事讲述场”。 节目中,“当代读书人”撒贝宁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之长河:今人穿越到古代,看先贤如何燃万古之明灯;古人穿越到当下,看后世如何传千年之经义。这档节目以强烈的仪式感、厚重感和时尚感,重新定义了“历史穿越”,涵养着坚守初心、向新而行的精神力量。
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盛小云认为,传统文化不是高高在上的,找到正确的思路和方法,优秀传统文化就会更好地走近大众、走近青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中国诗词大会》《典籍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这些栏目都非常受老百姓的欢迎,而且吸引了大批青年观众。我觉得这就是让我们传统文化走近了人民、走近了百姓。一定要把传统文化包装、策划之后推到广大人民群众面前。可能你看一部《尚书》,你会看不懂,看了文言文觉得枯燥乏味。如果说像《典籍里的中国》这样地去导赏、导读,那就完全不一样了,就把我们传统文化、传统遗产通俗化了。”
节目火了线下古籍展要“跟上”
深圳博物馆馆长叶杨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他告诉记者,不少老一辈学者,家中书房都是汗牛充栋,一屋子的线装典籍。但是老先生离世之后,这些线装典籍的命运往往是废品回收站。因为子女未能传承其业,所以这些藏书命运堪忧。古籍藏家、荣竞文脉馆馆长黄洁正是忧虑于这些典籍的命运,开始私人出资收藏。“但仅仅收藏还不够,把典籍放入库房,暗无天日,不见阳光,最终它们还是会被世人遗忘。”黄洁说。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老一辈学者的痛,让人警醒。但是,如果典籍高悬在象牙塔,尘封在藏书馆,即便散落在教科书中,却没有人自觉赓续文脉香火,那不是随着岁月流逝而丢掉根和魂吗?叶杨认为,《典籍里的中国》是探索传统典籍当代化传播的一次有益尝试。
《典籍里的中国》火了。叶杨表示,线下展览也要跟上。据悉,深圳博物馆通过社会捐赠获得一大批珍贵的古籍善本后,曾先后策划举办过三个古籍善本展。分别是,《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经部古籍善本展》《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上)展》《传承之道——深圳博物馆馆藏史部古籍善本(下)展》。据悉,目前深博馆藏古籍2万余册,“传承之道”将依照“经史子集”的分类,作为一个系列展览持续下去。
深圳博物馆工作人员洪斌表示,未来在“传承之道古籍善本系列展”中,深博策展团队还计划引入“身份视角”串联展品,而非单纯的时间线,赋予观者虚拟身份,在展厅场景空间中感受古籍背后的故事。清华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刘蔷对深博的展览表示赞许,她同时建议,未来的古籍展可以多开辟一个单元讲述古籍之美。“我们应该如何欣赏古籍?普通老百姓进馆看展,可以引导他们去欣赏古籍的版本、印刷、装帧、藏书章等等。”叶杨表示,弘扬传统文化,守护文化根脉,需要社会形成合力。《典籍里的中国》火了,古籍善本展览也热闹起来。然而这些都是手段,而吸引大家静下心来,翻看、阅读典籍,走进传统文化才是目的。
来源: 深圳特区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