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玗怎么读)-聿怎么读
夫妇,他的,儿子(玗怎么读)-聿怎么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校门口,张闾琳夫妇在张学良题写的校牌前照了像,参观了新建的张学良图书馆。张闾琳仔细听着解说员的讲解,看着细雨之中的东北大学,眼前是大半个世纪一幕幕悲壮的场景。
张学良的旧部、亲友听说张学良的儿子回来了,纷纷来看他。张学良的老部下、省政协副主席刘鸣九将两瓶家乡的好酒送给了张闾琳,希望他带到美国,给老上司张学良尝一尝。
按照父母的嘱托,张闾琳夫妇还去了趟元帅林(张作霖之墓),他们没有带摄像机,只能用随身带着的照相机拍照,一连拍了好几个彩卷。
图|张学良和孙子在一起玩耍
沈阳市副市长特意在"少帅府酒家"宴请了贵客,这个酒家是张学良将军旧居纪念馆办的,这次为张闾琳夫妇做了十道菜肴,都是赵四小姐和张学良当年爱吃的菜。
面对热情的家乡人,张闾琳夫妇放下了心中的谨慎,回应着乡亲们的问候,一再答应,一定会将他们盼望张学良归乡的心愿带给父亲。
5月12日,中共中央统战部常务副部长万绍芬在北京宴请张闾琳夫妇,一再嘱托:如果张学良将军想要回家,想要见什么人,想要去什么地方,祖国一定会尊重他老人家的意见,可以不安排任何活动,也可以派专机去接,希望张学良能够解除顾虑。
这次在大陆,张闾琳夫妇一共留了13天,他们还见了姑姑和舅舅的后人,这段旅途他们很愉快,也很幸福。回到美国后,张闾琳将在东北的一切详细说给父亲听,张学良久久不能平复心情,他写下题词"鹤有归巢梦,云无出岫心",从美国寄到沈阳,送给东北军旧部。
一年后,张闾琳夫妇再次来到东北。
1995年6月15日是张学良老部下、挚友阎宝航先生诞辰一百周年纪念日,沈阳市举行了隆重的纪念仪式。
阎宝航是中共东北的重要领导人,在张学良失去自由之后,阎宝航不惜任何代价奔走营救。于公于私,张学良都非常重视这次纪念活动。
张学良想要亲自来沈阳参加,奈何依旧困难重重。他在夏威夷为《阎宝航照片集》和《阎宝航纪念文集》题词、写序,让儿子和儿媳务必代替他参加纪念仪式。
图|张学良90岁大寿
这次张闾琳回来,南京梅园新村纪念馆和重庆红岩村纪念馆都派了代表前来问候。
重庆红岩村纪念馆赠送张学良两柄龙凤手杖,南京梅园新村赠给他一盒雨花石,盒子里写有"千古英雄张学良"几个字,这是周恩来总理对张学良的评价。
6月初,阎宝航的后人阎明光专程来到美国给张学良祝寿,并代表故乡的百万乡亲们邀请张学良回家。然而张学良身体欠佳,再也经不起长途跋涉了,他宽慰阎明光:"会有机会的,会有机会的。"
张学良自己也很清楚,"机会"可能再也不会有了。
1996年,在张学良的鼓励之下,张闾琳的儿子张居信考上了北京大学。
2000年,国民党下台,赵一荻也病逝了。
张学良的人生已经走向终点,在一年之内,又经历了这样的情感起伏。
在赵一荻弥留的日子里,张闾琳夫妇一直守在她的身边。不少亲友是前来给张学良过百岁寿辰的,没想到欢欢喜喜来,看到的竟是生离别。
图|张学良全家福
赵一荻留给儿子的唯一一句遗言是:"照顾好你父亲。"
2001年10月,张学良平静地离开人世,享年101岁。
很多人追问他的养生之道,他总是平淡地说:"就是好吃好喝而已。"其实,他也不止一次对人说过,自己早在1936年就已经"去世"了。他的总结非常苍凉而无奈"一事无成两鬓白"。
张学良的晚年,看似舒心安稳,但在他的心中,自己最为光辉的岁月永远停留在了为抗日呐喊、拼命的那一瞬间,定格在了1936年。
无论后人多么称颂他的爱国信仰,他都为自己数十年来不能为国家做一件大事而痛惜,更为不能归国而日夜焦灼。
1990年,张学良的老部下卢广绩收到张学良的亲笔信,一直到1993年去世,他都在等着和张学良见上一面。
周恩来弥留之际,对主管对台工作的老部下嘱咐:"不要忘了台湾的老朋友!"1992年,邓颖超病逝之前还念念不忘张学良。她和周恩来一样,生前最大的遗憾之一,就是没有再见一面这位老朋友。
1995年,张学良从前的机要秘书郭维城病逝,他一身伤病,几乎是挣扎着活着,就是在等张学良回来……
故人一位接着一位离去,张学良却依旧身不由己。
张闾琳和张居信都明白,都铭记在心里。无论张学良是否能够看见,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去弥补张学良晚年心中的残缺。
图|张学良抱着孙子张居信
2004年,张居信获得了东北大学兼职教授的聘请书。他和家乡联系的纽带,又多了一条,他身上的故土烙印,又多了一个。
2005年8月,中国人民抗战胜利60周年之际,张闾琳夫妇再次收到邀请,回到祖国参加隆重的纪念活动。
这一次,张闾琳夫妇专程来到西安。
60年前,张学良为抗日救国,数次兵谏蒋介石,屡次被拒后愤然发动了"西安事变"。如今,张闾琳住在简朴的张学良公馆之中,闭上眼睛,似乎还能感受到父亲当年澎湃的爱国之情。
张闾琳的身上,有着太过沉重的家族责任,也有着几天几夜都讲不完的家族传奇。
他将这种复杂而又深厚的情感传达给儿子张居信,张居信和父亲一样,一次次前往东北、来到西安,坚持让儿女们学习中文,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百年沧桑,异国漂泊,割舍不掉他们与这片土地的情感。爱国者的子孙,无论在哪里,都不可能失去他的祖国,他的祖国也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