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手足之情是什么意思(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是什么意思)
苏轼,他的,兄弟手足之情是什么意思(臣窃哀其志不胜手足之情是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我们原来说过的,就是苏轼的这一首中秋词一写出来,就是别人的,你就都歇了吧,就不要再写了,全都搁笔。这个话也不是我讲的,是古代的著名的诗评家说的。你看他这个词啊,虽然写的是中秋,想念的是他的弟弟苏辙,但是传达出来的千古的情意,让我们浮想联翩,不能自已。我们说什么叫千古绝唱?千古绝唱就是前面人唱过了之后你就不要再唱了。写出这样的绝唱,可以说把所有人的在中秋之夜所要能够表达的情意,都通通地表达了出来。作者为什么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因为他在现实生活当中不得意。我刚才讲过了,跟弟弟五年都没有见面了,本来来这个地方就是要跟弟弟见面的,结果还见不着,在现实生活中,在日常的政务当中,也遇到了很多的麻烦,所有的这一切,都让他感觉到想要逃避现实,离开现实。可是苏轼毕竟是苏轼,他不是李白,所以他说什么呢?“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正在他的恍惚之间呢,他又顺着这一缕充满了人情味儿的月光,回到了人间。琼楼玉宇,当然非常潇洒,可是我们知道,只有那一缕清冷的月光,能够传递最为深情的兄弟的情意和人间的情怀。所以我觉得在苏轼的这首词里边,特别充分地表达了这样的一种情怀,就是他既对现实的生活充满了无比的温情和关爱,同时又极力地想要冲破现实的桎梏,达到一种情感和生活的自由。正是把这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使得这首词赋予了一种更高层面的人生的智慧。所以我前面曾经讲过,说苏轼这个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他超然达观,但从来都不孤芳自赏;他热情好客,但从来都不世故圆滑;他这个人才华横溢,但从来都不自鸣得意。他的人生境界,是一种圆融的境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这首词的原因,就是他的出发点是在中秋之夜怀念兄弟,可是他的终结点却到达了一个一般的人很想到达、却很难到达的圆融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是超然达观与关爱人间相结合的。
画外音:据不完全的统计,苏轼苏辙兄弟相互之间往来的诗词多达200多首,《水调歌头》无疑是其中的巅峰之作。而在其它的诗文和书信当中,兄弟两个人会如何看待和评价对方呢?在世人公认的文坛领袖苏轼的眼中,弟弟苏辙的文章,到底写得怎么样呢?
康震:苏轼和苏辙都很喜欢夸奖对方,这是很自然的也可以理解。苏辙当然不用说了,他特别地敬仰和羡慕自己这位才华横溢但有时候总爱犯各种各样小错误的兄长。他在兄长的墓志铭里边这么说,《东坡先生墓志铭》:抚我则兄,诲我则师。当我的兄长抚摸我的后背的时候,那是我的大哥;但当他教诲我的时候,他就是我的老师。那么苏辙从来都是把他的哥哥看成是一个亦师、亦友、亦兄的人。苏轼他认为他们兄弟两个是各有所长,不能老说我就比你高多少,我就比你优秀多少。他认为,苏辙的优秀和好处,别人之所以体会不出来是什么原因呢?他说苏辙这个人跟我不一样,为人特别地沉稳、沉静、低调,所以他的文章就跟他的人一样,也是不事张扬,特别地沉静和低调,这就是世人很不了解我这个弟弟文章好在何处的原因。苏辙说,只有他的哥哥跟他是真正的知己。为什么呢?苏轼写诗文哪,有些诗文愿意给别人看,但有些诗文只愿意给他这弟弟一个人看。他认为这些不愿意公之于众的诗文,只有他的弟弟最了解其中的内涵。所以他们兄弟两个人之间,不仅仅是感情上、血肉的亲情上非常地深厚,同时在诗文的交往方面,在知识的交往方面,也是对方的一个知己。他们都很善于通过写诗和写文章来表达自己对对方的理解,你比如说,苏轼在杭州做通判的时候,他的弟弟苏辙在陈州、也就是现在的河南的淮阳做学官,有点类似于陈州市的教育局局长这样的位置。但那个地方很穷,它不重视学官。苏轼写了一首诗,叫《戏子由》,就是拿子由开玩笑,寄给他的弟弟,实际上是要为他弟弟出一口气。我这么写你,就可见当地**是怎么对待你这个学官的,对待你这个教育局长的,其中有这么四句:《戏子由》(节选)
宛丘先生长如丘,宛丘学舍小如舟。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
这什么意思啊?说我这个弟弟,你们陈州的这个学官哪,身材高大,像一座山丘一样。可是,你们陈州这个地方的学舍、教室、办公室小得就象一叶小舟一样。你们的这个陈州的学官天天都在屋檐底下读经史,一抬头,就被屋檐打到头上了。所以苏轼对他这个弟弟很关心,但是因为他自己鞭长莫及,他写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一种愤懑之气,他替他的弟弟要出这口气,但他没地方出,只好通过诗来表达。
画外音:苏轼苏辙兄弟相互引为知己的一个经典故事,莫过于“乌台诗案”了。公元1079年,时任湖州知州的苏轼被指控在诗句里讥讽朝廷,掌握官员生杀大权的御史台派出了太常博士皇甫遵前往湖州,准备缉拿苏轼回京问罪。此时,正在河南任职的苏辙提前知道了这个消息,他该怎么做呢?是给当时还蒙在鼓里的兄长带个口信,好让他有所准备,还是严守机密,不动声色?在骨肉亲情与严刑峻法之间,苏辙将会做出怎样艰难的选择?而在面临亡威胁的时候,苏轼想到的第一个人,又会是谁呢?
康震:苏辙马上做了两件事,这两件事,他自己都是要吃官司的。第一件事,他马上派了一个人星夜快马,要把这个消息、要告诉谁呢?当时还在湖州蒙在鼓里的苏轼。这是犯法的事情啊,我们现在的话来讲,你这是通风报信嘛,再往前走一步,就成了窝赃了、窝藏了。还好,他这匹马本来是赶不过皇甫遵的那匹马,但是皇甫遵到了扬州以后,他儿子病了,耽误了小半天。所以呢,苏辙派出的信使先到一步,起码让他的兄长能有半天的时间把惊魂先定下来,然后考虑怎么对付的问题。后来事实证明,苏辙因为这桩罪被贬到了筠州。我们知道在古代的封建官场上,不要说兄弟之间,父子之间都投井下石。他做的第二件事是什么呢?他第二件事是马上给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削掉自己所有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过。你要知道,苏轼和苏辙早年的时候志向都是很高远的,我们原来说了,他们两个学养丰厚,所以不惧怕考试,一考就考个很高的名次。考那么高的名次干什么,又不是挂在墙上,弄在相框里边做奖状的,是要有为于天下的。那么现在哥哥遭了这么大的难,做弟弟的不但通风报信、以身试法,而且要求削减自己的官职用来赎兄长的罪过,这个在古代的封建官场上是极为少见的,如果不是知己,很难有这样的行为。(那么)当苏轼知道,他是误以为自己要被判了刑的情况下,他首先想到的一个人是谁呢?是苏辙。给他弟弟写了一首绝命诗,很有名的:
上一篇:sausages是什么意思_sausages是什么意思中文怎么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