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王充闾 王充闾读三峡原文及赏析
北京,北平,剧团王充闾 王充闾读三峡原文及赏析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王充闾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王充闾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 谢其章
《北京历史地图集·人文社会卷》,侯仁之主编,文津出版社2013年9月版。三十年前,当北京老地图尚少人关注之时,我悄悄地购藏了一些旧版地图,其中包括1988年出版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并写有小文《北京老地图,燕都旧梦痕》。这本《人文社会卷》实为续编,增加了很多的内容,如《明北京城市建设所用物料来源》《清末民国间北京城内近代建筑》《清代王府》《清末民国间北京城内街巷改名》《清代北京人口分布》《近代北京城内名人故居》《清末民国间北京城内的小学校》《清、民国时期北京地区墓地》《近代北京地区形成的村落》九大类百余条细目。读这本“立体”地图集,相当于读八百年北京史的梗概。那些个亘古不移的地理坐标,演出着无穷无尽的历史故事。也许,下一个八百年,更令人战栗。
《碗花糕》,王充闾著,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1月版。这本书属于“茗边老话”系列,系列共18种,我是挑着买的几种。近日忽然读到王充闾的一篇文章,感觉很好,顺藤摸瓜,便买了这本出版了十几年的旧书。十篇散文,之一“碗花糕”当了书名。余下九篇的题目也不错,如“母亲的心思”“童年的风景”“西厢里的房客”,但是都不如“碗花糕”抓眼,可见书名的选择须别具眼光。“碗花糕”写的是长作者二十岁的大嫂:“父母膝下原有一女三男,早几年,姐姐和二哥相继去世。大哥、大嫂都长我二十岁,他们成婚时,我才一生日多。嫂嫂姓孟,是本屯的姑娘,哥哥长年在外,她就经常把我抱到她的屋里去睡。她特别喜欢我,再忙再累也忘不了逗我玩。”“关于嫂嫂的相貌、模样,我至今也说不清楚。在孩子的心目中,似乎没有俊丑的区分,只有‘笑面’或者‘愁面’的感觉。我的祖母还在世,她给我的印象,是终朝每日愁眉不展,似乎从来也没见到过笑容;而我的嫂嫂却生成了一张笑脸,两道眉毛弯弯的,一双水灵灵的大眼睛总带着甜丝的盈盈笑意。”“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嫂嫂蒸的‘碗花糕’。”后面的故事转喜为悲,化为作者心中永远的哀伤。
《岁月无情——张瑞芳回忆录》,张瑞芳口述,金以枫执笔,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年12月版。张瑞芳演的电影几乎片片出色,《李双双》《南征北战》《家》《聂耳》,演什么像什么。《聂耳》里她演郑雷电,聂耳(赵丹饰演)在龙华塔上望着远去的郑雷电深情一呼:“飞吧,你这报春的燕子!”诚为银幕上经典一瞬。张瑞芳有个火热的青春,她在北京的足迹,尤其是“北平艺专”旧址(“这一年,我没等高三毕业,提前报考新成立的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我无数次地经过,前两天还路过呢。寒斋旧藏《汗血周刊》,内有一组照片,题为“北平作家协会上海歌曲作者协会向绥远阵亡将士追悼会同献的挽曲”,照片右起第二人是张瑞芳。三十年前,我也随着潮流追过星,得到过谢添、王晓棠、谢芳、李宁、张艺谋的签名。这些签名都是“偶然得之”,某天见到了张瑞芳,她身边围着好多人,我就没有上前。这部回忆录的形式很自然不做作,如果以传记的形式出之,效果未见得好。
《1938:青春与战争同在》,严平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4月版。这本书可以与《张瑞芳回忆录》一起读,也就是说买了这本就应该买那本。张瑞芳在回忆中写道:“(1937年)7月15日,我们在中国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宣布成立一个小剧团,初定名称叫‘北平学生战地移动剧团’,后来我把自己参加革命的时间也定在了这一天。”而《青春与战争同在》,实际上相当于“移动剧团”史,作者写道:“当结束了历时漫长的写作和对移动剧团日记的整理工作时,我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不由得也有些惘然。”“感谢接受我采访的荣高棠、程光烈,张瑞芳、张昕(张瑞芳妹妹),胡述文、郭同震等老人。”我在上一本书里说的“张瑞芳有个火热的青春”,在本书里得到更多细节的支撑。荣高棠,一个与体育联系在一起的名字,原来也有个火烫的青春,以前我是不知道的。占全书近一半篇幅的“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团体日记”,称得上宝贵的原材料,时间自1938年2月23日至10月6日。团员们轮流记日记。团员之一张昕保存了这份日记并交给了本书作者,“2004年夏天,我在张昕老师家里第一次看到北平学生移动剧团六十年前的团体日记。那是两个几乎散了架的旧本子……”。如果没有这本历经劫难而幸存于世的日记,这本书会分量大减。剧团团员们后来的人生道路,谁也没有郭同震(1910-2007)反转得厉害。本书作者用心竭力,竟然赶在郭前一个多月及时面见采访了这位“活阎王”。
《李金发回忆录》,陈厚诚编,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6月版。李金发生于1900年,卒于1976年,这本回忆录他当然来不及看到,但是内容都是李金发自己撰写的。编者称:“这本回忆录只收入李金发的自传回忆,主要回忆他人的文章暂不收。”另外一点很重要,“李金发的长子李明心、次子李猛省先生在本书的出版方面也给予了充分的支持与合作。”确如编者所说,李金发被人熟知的是“诗人”“雕塑艺术家”身份,赴美的后半生具体详情,只有通过此书才能窥其一隅。李金发被时代的潮流冲卷到美国后,“天天找寻如何去投资谋生,自己又没有多大的资金,没有什么合适的生意经。”啼笑皆非的是我们的大诗人李金发,竟然为了生存,成为“养鸡专业户”,从头学起,终年不歇一天的劳作,由最初的1800只鸡的小农场发展为9000只的中等农场。当了八年农场主,李诗人供养了两个儿子大学毕业,随之农场倒闭。天无绝人之路,李诗人的另一项薄技“雕塑”派上了用场,——“我幸有一艺之长,可以独来独往,不须看华侨或社会贤达的颜色。”李金发的诗集《为幸福而歌》,或可改为“为奋斗而歌”来喻其后半截人生。
《前辈风流》,黄萍荪著,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年8月出版。此书印数奇少,脱销既久,未见再版,也许是黄萍荪(1908-1993)此人太不起眼了吧。黄萍荪虽是渺小人物,却进入过《鲁迅全集》,对其人的评价因时而异。黄萍荪主编《越风》杂志和《子曰丛刊》,“谈忠烈遗闻,名流轶事。”我以为是一时无两的掌故刊物。黄萍荪活得足够久,因此才能写出《“禹域多飞将”落户扶桑之谜》来反驳不实之词。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