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引婴投江-引婴投江文言文阅读
课文,斧子,寓意引婴投江-引婴投江文言文阅读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提升训练】
2.梳理文章写作思路,填写表格
丁氏()谣——国人()谣——宋君()谣
3.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寓意。(丁氏、国人、宋君……)
4.联系实际说一说,这则寓言故事所讽刺的现象在我们今天还存在吗?你如何处理这样的事?
【课外拓展】
4.故事新编:(任选一题,作文)
(1)改变文中的一个情节,看看寓意是否不变?
(2)自己或小组合作编写一则寓言故事。
(3)设想如果“丁氏”来到了我们云南农业大学附属中学,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
5.用“三顾课文”法阅读“寓言故事三则”,自己(或与同学合作)尝试命题并解答。
寓言故事三则
(1)引婴投江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译文】
有个人从江边经过,看见有人正拉着个孩子想要把他扔到江里。小孩大声哭泣。经过江上的人问他把孩子投进江中的原因。他说:“这孩子的父亲擅长游泳!”即使父亲擅长游泳,他的孩子难道就一定擅长游泳了吗?用这种方法处理事情,也必然是荒谬的。
【寓意】
这个故事告诉人们:
一是:本领的获得要靠自己的努力,而不能靠先天的遗传。决不能强迫他人去做他做不了的事。
二是:处理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对象或事物环境不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要随之改变,因人而异。
三是:做事不能只凭主观臆断。
四是:对象”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变化,否则将会酿成大错。
(2)循表夜涉选自《吕氏春秋·察今》
【原文】
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溺者千有馀人,军惊而坏都舍。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其所以败也。
【译文】
楚国人想要偷袭宋国,派人先在澭河里做标记,澭河的水面突然涨起,楚国人不知道这件事,沿着原来做的标记在夜间涉水,结果淹的人有一千多人,士兵发出的尖叫声如同房屋倒塌的响声。以前他们在澭河做标记的时候,是可以根据标记渡水的。如今,水位已经改变了,河水暴涨了很多,楚国人仍然按照原来设置的标记渡水,这正是他们之所以失败的原因啊!
【寓意】
1.时间变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手段也要随之发生变化,否则就会失败。
2.讽刺了那些依循守旧,墨守成规,遇到某些情况时解决问题的方法一成不变的人。
(3)疑邻盗斧选自《列子·说符》
【原文】
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译文】
从前有个乡下人,丢了一把斧子。他怀疑是邻居家的儿子偷去了,观察那人走路的样子,像是偷斧子的;看那人的脸色表情,也像是偷斧子的;听他的言谈话语,更像是偷斧子的,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像偷斧子的。
后来,丢斧子的人在山谷里挖地时,掘出了那把斧子,再留心察看邻居家的儿子,就觉得他走路的样子,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脸色表情,也不像是偷斧子的;他的言谈话语,更不像是偷斧子
对人不要随便怀的了,那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不像偷斧子的了。
【寓意】疑。如果疑心太重,好人也会被看成坏人。
问题1.
解答:
问题2.
解答:
问题3.
解答:
【学习总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讦怎么读-诋讦怎么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