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筑梦2008-筑梦2008纪录片
广州,故事,纪录片筑梦2008-筑梦2008纪录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筑梦2008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筑梦2008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月17日,沐浴在艳阳中的广州新城市中轴线格外美丽。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苏俊杰 实习生廖明璨 摄
吴冠平
杨琳
《广州故事》收看指南 1月21日至1月25日,每晚22:00,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播出。
中国改革开放跨越40年之际,由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新影佳映(北京)电影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联合摄制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广州故事》于21日晚在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首播。
《广州故事》以微言大义的艺术手法,通过讲述人物故事,展现了大时代中的城市风云图卷,《广州故事》的横空出世激起了京穗两地专家学者的热烈讨论。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何道岚 通讯员穗宣
论艺术:本土纪录片新高度
“这代表了广州本土纪录片的新高度。”暨南大学生活方式研究院联席院长费勇开宗明义。近年来广泛参与包括广州在内的全球纪录片节,并担任国际评委一职,他留意到一个现象,欧美日等文化高度发达地区的电视台,主流制作往往是纪录片和清谈节目。电影院播、电视台买、商店热卖,让纪录片在发达地区可以生存。他认为,“如果一个民族总爱看娱乐节目,专注追星,那肯定是公共文化领域出了问题。”
这两年乘着广州国际纪录片节的东风,本土纪录片日渐繁荣,《广州故事》更让费勇感觉“耳目一新”。《广州故事》一片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站在了纪录片文体的本位上,用5个独具一格的角度,以带温度的人美好去展现了广州的独特风貌。
广东省文史馆文学院院长徐南铁坦言带着挑剔的眼光去观影,尤其“注重影片的表现手法”。他说,每逢国家的重要节点,都要出来组织相关片子,自己也做过许多,发现了一个共问题?过去的片子都喜欢宏大叙事,一来面面俱到,二来需要理论的完整,结果流于说教而削弱了艺术感染力。
用这样的标准衡量,徐南铁由衷赞赏说,相较国内现有的城市纪录片,《广州故事》更接地气,“往高一点说,可以算是一部划时代的作品”。徐南铁阐述,《广州故事》用新拍摄手法,告别大而无当的旧套路,确立了国内纪录片的新叙事时代。虽然片中尚能察觉套路痕迹,但已算前进了一大步。他总结说,纪录片有其文学,回归本质就是要生动、要形象,《广州故事》的成就值得肯定。“要让西方理解我们,靠传统宣传非常难。”费勇表示,讲中国故事,重点要落在每个具体的地方。
读城市:终于把广州“说清楚”
2011年来到广州的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自称“新广州人”,“如果不从专家的角度来讲,仅以一个新广州人的身份看,这部纪录片传达了广州从容优雅的气氛,让我更理解广州、更认同广州,更愿意去做一个广州人。”他因此断言《广州故事》超越了传播,直达“纪录”二字的本质。
张志安表示,其实好的片子还能带来一声叹息、一阵沉默、一段思考。“《广州故事》正是这样的纪录片。”里面没有圆满叙事,不能“看完”——当再走进中山大学、广州少年宫,他会想起陈医生、关老师的故事,为自己赋予道德感召的力量;当想起黄思衡先生眼中不自觉泛起的泪光,生活在同一城市的人,自然被感染,为这群文化的传承者们致敬。
“这部纪录片是央视团队的制作,基调却特别广州。”暨南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晋升口中的广州基调,是平实、平和的城市格。他自述来广州生活20多年,仍然能从《广州故事》里收获惊喜——原来广州还蕴含着许多自己不知道的美好故事!
“有人说,广州是一个说不清的城市。我想透过这套片子,对说清楚广州大有帮助。”张晋升说,《广州故事》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串连起立体化的广州形象。片中的城市,不仅有高楼大厦、花城广场、一座座现代化建筑,还有更多各具代表的广州人物原型,用真实的个体去串联出对高尚价值的共同追求。
《广州故事》让广州都市文学与都市文化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江冰想起刚来广东时最喜欢的两句话:“阳光灿烂,黄金海岸线”;“离中原很远,离大海(世界)很近”。江冰说,纪录片以宋建平教授青蒿素团队、来自法国广州女婿服装设计师阿奔,以及广州少年足球俱乐部教练厄瓜多尔球星麦坦巴,以“走出去,走进来”的方式,表达一座广州城不但物流畅通创造财富,而且人流汇集八面来风。
张志安展望,广州未来还该拍《广州故事》的“续作”,除了具普遍意义的内容,更要思考广州独有的价值。本片中的每个主人公都以片段呈现,他认为他们都有潜质撑起一个个独立的小故事,借助互联网的二次传播,用另一种方式打动另一个群体。
广州故事 打动北京电影人的心
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系主任、博导吴冠平:
用故事讲述有温度的城市进步史
在吴冠平心中,广州这座中国最早开埠的城市,自19世纪中叶以来,一直是中国与西方世界经贸文化交往的重镇。讲述它的故事,就要讲透“它不仅蕴蓄着中国岭南文化的独特风貌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最具标志的城市;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走过的近70年沧桑岁月中,广州以她的开放、包容和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开风气先的引领与示范作用”。
据吴冠平观察,《广州故事》导演顾筠对广州进行了长达8年的田野式考察。从《缘聚羊城》开始、到《穿越海上丝绸之路》、再到《广州故事》,由外到内地深入这座城市,用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展现了改革开放40年来广州的进步史。“形成了把重大时代与历史命题,放置在鲜活生动的人物故事中进行叙事的艺术风格,既体现了宏大的社会历史景观,又让观众被有血有肉的人物所感染。让观众领略到广州这座城市40年发展的独特气质与文化韵味。”
“导演巧妙地选择了不同历史进程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让他们在主题呼应的同时,也在叙事的历时态层面体现出时间变化的斗转星移,带给观众时代进步的历史感慨。”吴冠平指出,宏大而不乏细致的《广州故事》,值得从不同角度进行品读。
在人物选择上,导演凸显了他们在广州城市发展进程中的“传奇”。在叙事结构上,《广州故事》在“历时态”的主题与“共时态”的真实之间做了精细把握。五集的划分——《回眸》《弄潮》《心旅》《远行》《拓路》,分别呈现了改革开放40年广州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主要方面。
吴冠平表示,纪录片《广州故事》虽然不是一部鸿篇巨制的城市史,但它饶有意味地记录了一批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广州人,他们身上所禀赋的开放、包容、博爱构成了广州的城市气质。这批具有典型的广州人所经历的,改革开放40年的生活史与创业史,恰恰是这座城市最有温度的进步史。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纪录片教研室主任、博导杨琳:
通过小人物 书写大历史 解读立体广州
上一篇:(尹组词)-引组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