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人
韬光养晦,中国,有所作为韬光养晦十六字方针-韬光养晦厚积薄发的人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当然“韬光养晦”不是目的,坚持“韬光养晦”是为了“有所作为”,因此决不能将“韬光养晦”误解为无原则的“软弱退让”。在关系国家主权、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是不能软弱退让的。维护国家利益,特别是国家核心利益,应当说是国家对外政策的最高原则,“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归根到底都是为此服务的,舍此目的,“韬光养晦”还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因此在涉及国家主权、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邓小平的态度一向是非常坚决,毫不含糊的。邓小平曾多次发出“中国永远不会接受别人干涉内政”,“不要指望中国人民吞下苦果”的铿锵之声。就在东欧动乱时他讲了那著名的“三句话”的当天(1989年9月4日),邓小平同时又强调“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20页)可见,在关系国家独立主权的问题上,邓小平是主张“硬”而不是“软”的。
最近我国对一些国家严重损害中国核心利益的举动采取了强硬的应对措施,西方一些国家和媒体就宣传中国“傲慢”、“强硬”,说“中国韬光养晦时代结束了”。难道“韬光养晦”就只能“软弱退让”、“消极被动”?中国从来就没有软弱过,再穷也是穷得有骨气的。西方媒体实际误解了中国“韬光养晦”的方针,将其曲解成在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也要忍气吞声的“一味退让”。这是不可能的,这是对“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曲解。“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是刚柔并济相得益彰的,涉及国家核心利益的问题上的强硬与“韬光养晦”并不矛盾。
■在新形势下如何贯彻“韬光养晦”这一战略方针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所谓要长期坚持,也不一定非要用“管一百年”这类时间概念。邓小平说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当头”、“永远站在第三世界一边”,这就是说,即使中国强大起来之后也还要这样做,这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是要超越百年的。至于某些具体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与时俱进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譬如邓小平当时讲“要有所作为”时,主要讲了两件事,一是“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二是“积极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现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到强调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共建和谐世界等新的外交理念了。
“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方针无疑必须长期坚持,特别是中国宣布的一系列“永远不”,是一定会“言必行、行必果”的。但是随着中国的发展、中国实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上发言的分量就会不同”,当然我们要长期坚持“韬光养晦”的战略方针,但是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方面的态度是一贯的,必然坚定更坚定。那些将中国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坚定”说成是“强硬”,将一个主权国家的合理、正常的态度说成是“傲慢”的某些西方媒体,要不要研究和反思一下什么是世界的“公道”、“公正”?总之,中国在维护国家核心利益问题上的强硬,与坚持“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不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一致的。这是既坚持又发展“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方针的具体体现。(作者系中国现代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员)
阅读延伸
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有所作为”思想论萃
●“我们千万不要当头,这是一个根本国策。”
●“中国永远不称霸,中国也永远不当头。”
●“善于守拙、决不当头、韬光养晦、有所作为。”
●“不随便批评别人、指责别人,过头的话不要讲,过头的事不要做。”
●“我们谁也不怕,但谁也不得罪。”
●“要维护我们独立自主、不信邪、不怕鬼的形象。我们不能示弱。你越怕,越示弱,人家劲头就越大。并不是你软了人家就对你好一些,反倒是你软了人家看不起你。”
作者:肖 枫
来源:北京日报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