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俨狁-犭加严是什么字
铭文,天王,秦国俨狁-犭加严是什么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俨狁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俨狁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关于秦国的历史,本应从非子得封秦地说起。
是的,非子因善养马而得周孝王封秦地,成为了秦国的始封君。
但非子既不是诸侯,也算不上卿和大夫;他的封地不足五十里,不是诸侯国,只是依附于某一诸侯国的小小“附庸”而已。
所以,史家论述秦国的历史,都从秦襄公率兵救周、并护送周平王东迁,被封为诸侯后算起。
司马迁的《史记》即说:“秦起襄公,章于文、缪,献、孝之后,稍以蚕食六国,百有馀载,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
司马贞的《史记索隐》也说:“襄公救周,始命列国。”
即秦国之立国,始于秦襄公。
周天子封侯,共分“公”“侯”“伯”“子”“男”五级,秦襄公位列第一级“公”。
但是,我们观史会发现,秦襄公之父秦庄公也称为“公”,这是怎么回事?
其实,秦庄公之称“公”,不过是后来的追称。
终秦庄公之世,其止得封为西陲大夫而已。
不过,就因为得封为西陲大夫,秦庄公得将原大骆之族所居住的犬丘(甘肃天水市西南礼县一带)纳入自己的版图,实力大增,为秦国的立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么,秦庄公是怎么得封为西陲大夫的呢?
话说,周孝王当年封秦地给非子,目的就是让秦人守边,防卫犬戎人入侵。
犬戎,也称西戎、猃狁,周称“儼狁”,到了秦汉称“匈奴”。
这些猃狁人经常扰边,曾一度灭了犬丘大骆的全族,秦人与之作战非常艰苦。
秦庄公的父亲秦仲,甚至在与猃狁人的搏杀中去。
秦仲,周宣王忍无可忍,决定大举发兵,与西戎决战,一次解决问题。
西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816年),他将秦仲的五个儿子召集起来,进行伐戎动员,并且派出兵力七千人增援。
关于周王室与猃狁的战争,史书和其他的青铜铭文中多有记载,其中最为权威的当属传世名器《不其簋》的铭文。
簋是先秦时贵族们使用的一种青铜食器,当时的习俗是:簋装谷食鼎装肉。
在日常生活中,簋只当日用品使用。但在宗庙和墓葬里当祭器使用时,就要严格遵循礼乐制度了。
按史载,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士用三鼎二簋。
由于青铜质地在当时比较昂贵,每当有重大的事件产生,贵族都会铸造鼎、簋之类的青铜器以作纪念。铸造时又于器身上刻铸定的铭文以记其事。
《不其簋》的铭文最早见于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一件“不其簋”簋盖。
这个簋盖是地下出土的文物还是传世宝器,它是什么时候入藏博物馆的呢?现在已经难于搞清楚了。
《不其簋》铭文全文为:唯九月初吉戊申。白氏曰:“不其,驭(朔)方玁狁(猃狁),广伐西艅(俞),王令我羞追于西。余来归献禽(擒),余命女(汝)御追于(洛)。女(汝)以我车宕伐玁狁(猃狁)于高陵,女(汝)禽折首执讯。戎大同从追女(汝),女(汝)及戎大敦女(汝)休弗,以我车函(陷)于艰。女(汝)多禽折首执讯。”白氏日:“不其,女(汝)小子女(汝)肇诲(敏)于戎工,锡(赐)女(汝)弓一,矢束,臣五家,田十田,用从乃事。”不其拜稽手。休,用作朕皇祖公白(伯)孟姬尊簋,用匄(丐)多福,眉寿无疆,永屯(纯)灵冬(终),子子孙孙其永宝用享。
《不其簋》铭文的全文解读大略为:九月初戊申之吉日。白氏说:“不其,朔方的玁狁再次作乱,大肆侵犯我们的西部边疆地区。天子命令我督师讨伐玁狁于西地,我班师回朝时必须献上擒获的俘虏。我命令你驾御战车追击敌人到黄河的西部源头(洛)。你就以我的战车讨伐玁狁于高陵(今皋兰山)。你斩杀俘获的敌人很多。戎人集结大队报复追赶你。你又与戎人展开了大规模搏杀。并及时安全地撤退,避免我军陷于困难的处境。你斩杀俘虏实在太多了多。”白氏说:“不其,你将肇起发达于对戎人作战的战功中。现在赏赐给你弓一张、箭一束;赐给家臣五户,田地十亩,作你的佣人听从你的调遣。”不其作揖拜谢。休兵之后,让人制作了(纪念)我先祖公伯、孟姬的尊簋。祈愿从此多福多喜,长寿无疆。子子孙孙永远盛放肉食在祖先灵前,永远以此为宝器(让祖先)享用。
由于《史记·十二诸侯年表》记载:“秦庄公名其。”
而先秦行文“不”字常用作无义助词,仅表语气,即簋铭中的“不其”,指的就是文献中的秦庄公。
另外,簋铭后面提到的“公白(伯)”与“孟姬”,《史记·秦本纪》也提到秦庄公祖父为“公伯”,而“孟姬”为公伯夫人,乃姬姓长女。
所以,“不其”的的确确指的就是秦庄公。《不其簋》的铭文,讲的就是秦庄公破西戎的战役。
从铭文可以看出,秦庄公在伐戎之战中一波三折,充分表现出了秦人敢杀敢拼的进取精神。
补充一下,“不其簋”的簋盖长期收藏于国家博物馆。但“不其簋”的簋身要到1980年才出土。
那年三月的一天,山东省滕县后荆沟村的一位村民正在村北边的“居龙腰”高岗上取土,偶然发现了一座古墓。经上报,当地文物管理所在该处发掘出了一座西周大墓,从墓中清理出了“不其簋”的簋身——它的底部也铭刻着一篇与“不其簋”簋盖铭文相同的铭文。
经专家考证,簋盖和簋身原属一套完整的青铜器。
二者为何会出现分离,且“不其簋”的簋身为何会出现在山东,就无从考究了。
实际上,让专家觉得更加头痛的是,《不其簋》铭文中的主要人物“白氏”到底是谁,至今仍无定论。
联系《不其簋》铭文的上下文看,这个“白氏”应该是这次伐戎行动的统帅,他上对周王负责,下可指挥不其,并且代周王封赏不其。
有史家认为,“白”其实是“伯”,即“白氏”应该是“伯氏”。
所以,有人认为这“伯氏”,指的就是伯益之后。
但按照这种说法,“伯氏”既为伯益之后,而秦庄公也是伯益之后,那么,他们两人的关系应该是秦庄公为尊,伯氏为卑。这明显不符合铭文表达的意境。
为了让伯氏为尊,秦庄公为卑,史学家李学勤别出心裁,说这个“伯氏”是秦庄公之兄,他的依据是先秦有对伯父和同辈长兄均称为“伯”的亲称习惯。
可惜的是,《史记·秦本纪》交待得清清楚楚:“仲立二十三年,于戎。有子五人,其长者曰庄公。”即秦仲的五个儿子中,其年长者就是秦庄公。
古文字学家陈梦家干脆把“伯氏”和“不其”的身份掉过来,说“伯氏”指的是秦庄公,“不其”是庄公的幼弟。
但秦庄公的幼弟是梁康伯(公子康)又名嬴庆,其余三弟,老二名嬴福,老三嬴禄,老四嬴寿,根本对不上号。
于是又有史学家认为,铭中的“伯氏”不是秦庄公的兄长,而是秦庄公的伯父。
他们的依据是:秦庄公的父亲秦仲的“仲”字,是以排行命名,那他必须还有个长兄(或庶长兄)名叫秦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