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理财“破而后立”
银行,理财产品,子公司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理财“破而后立”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对于2022年银行理财市场在产品端的变化,平安理财首席量化投资官唐沪军认为,将会呈现三方面趋势:首先是对长期限产品的接受度更高,随着理财子公司投教工作的普及和深入,消费者将对长期限产品接受度提升,同时,此类产品也将为投资提供更具弹性的操作空间。
其次,含权产品品类将更丰富。其中“固收+”产品将有望获得大幅增长,主要在于当前固收类非标产品的资金规模受到较大限制,而从市场需求来看,目前理财投资者的数量在快速增长,但绝大多数个人投资者的风险偏好与“固收+”产品匹配,进而推动其快速增长。
再次,主题型理财产品将增加。近年来,随着ESG(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养老、低碳等概念的普及,以主题概念、主题行业等为主打的理财产品将逐步涌现,并能充分满足特定投资偏好客群的需求。未来,含权类、主题型理财产品将为投资者提供品类更丰富、收益更有弹性的投资选择。
据观察,从2021年开始市场便已经涌现出不少主题型理财产品,特别是在服务“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市场上关于ESG相关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及规模持续攀升。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1月12日,自2019年至今共发行了113只名称中含有“ESG”的银行理财产品。其中,2019年发行了2只,2020年发行了15只,2021年发行了95只,2022年发行了1只。
“考虑到今年是理财产品正式净值化后的第一年,对市场、金融机构及消费者来说仍处于‘磨合’状态,无论是机构转型还是居民接受度均需要有个过程。”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组研究员周茂华对《国际金融报》记者表示,总体来讲,今年理财市场将处于相对慢热过程。
需逐步加强投教投入
随着资管新规实施,在全面净值化、无风险收益率下行背景下,加强投资者教育工作也迫在眉睫。
“随着保本型、预期收益型理财产品退出市场,理财产品将全面打破刚性兑付,但由于过去银行对于产品估值仍习惯使用摊余成本法,导致当前很多净值型理财产品的净值曲线过于平滑,可以说还未完成真正意义转型,未来理财产品估值可能成为监管的重点。”刘银平表示。
此外,某位大型股份制银行资管部高管也对此坦言,“2021年理财产品是按照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的,净值曲线平稳,但2022年净值波动将加大,甚至与部分基金产品不相上下。”
2021年9月30日,财政部发布《资产管理产品相关会计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理财产品等资产管理产品通过自主投资和委外投资方式持有的相同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估值结果应当一致”,严格实施新金融工具准则(IFRS9),并于2022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据悉,早在2021年8月,已有银行理财公司开始变更部分理财产品的估值方法,将其由成本法向市值法切换。换言之,估值方法调整成为银行理财行业的常态,理财收益波动将加大。
因此,在多数专家看来,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加强投资教育显然十分重要。
刘银平告诉记者,虽然近两年,金融机构在投资者教育方面已经取得较为积极的进展,多数投资者也对净值型理财产品具有一定的了解,并能够理解打破刚兑、投资者自负盈亏的道理,不再像往常那样闭眼买理财,“但对部分投资者而言,仍然对净值波动的理财产品接受程度较低,尤其接受不了理财产品亏损,需要进一步提升理财知识和能力”。
据观察,银行正奋力在加强“投教”投入的路上。华夏理财投资研究部总经理助理邓文硕称,2022年,华夏理财将计划向长三角、粤港澳、成渝经济圈三个重点地区增派常驻人员,与当地分行客户经理保持实时联络,讲解产品运行逻辑,做好投资者服务工作。
“打破刚兑实现投资风险的买者自负,是资管新规的核心要义,也是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的主要目标。”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也强调,在此过程中,提高对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曾刚认为,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强化理财业务从设计、销售、投资等各个方面的投资者保护和信息披露要求,压实受托人责任,这也是目前各类理财子公司监管制度重点规范的领域;另一方面,需要针对理财净值化之后理财产品风险、收益特征的变化,加强与投资者的沟通、教育,培育更为理性的投资理念,为理财产品的转型创造更为良好的市场环境。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