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别让生命为所谓自由付出代价
示威者,疫情,布鲁塞尔别让生命为所谓自由付出代价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日前,一支5万多人的队伍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主要街道上缓缓前行。如果不是天空中直升机盘旋发出刺耳的轰鸣声,街头巷尾大批防暴警察紧张地准备着,人们大概会以为这是在举办什么庆祝活动。但实际上,这是一次反对政府实施抗疫措施的示威游行。近两个月来,此类示威游行在布鲁塞尔已经发生5次了。
比利时警方表示,示威者来自欧洲各地,他们到“欧盟首都”来抗议政府未充分征询民众意见就采取防疫措施的“不民主”。令人惊讶的是,数万示威者几乎没有人戴口罩,或采取任何防疫措施。
游行队伍与防暴警察发生了冲突,一些示威者强行闯入欧盟机构大厦,欧盟对外行动署的部分建筑物受损。一些店铺、地铁站和车辆被纵火焚烧。警方不得不使用水炮和催泪瓦斯驱散人群,数十人被警方拘捕,多名警察和示威者受伤。
此次示威游行活动假“自由”之名,“不出意料”地以打砸抢烧结束,在此间社会各界引发震惊。欧盟外交和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博雷利在社交媒体上强烈谴责有人利用民主赋予的自由权利,在布鲁塞尔采取“毫无意义的破坏和暴力行动”。比利时首相德克罗也通过社交媒体指出,“每个人都有发表意见的自由,但我们的社会永远不会接受盲目的暴力,尤其是针对执法的暴力”。他强调,将起诉参与打砸抢烧的示威者。
此间舆论认为,示威游行是法律赋予的“游戏规则”,本无可非议,但近期的示威活动显示,目前欧洲的社会经济发展面临深层次危机,而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社会矛盾和负担。在此背景下,各种势力和群体纷纷登场刷存在感,推波助澜。比利时警方通过监控视频发现,游行队伍中有来自法国、比利时和一些东欧国家的极右政党和新纳粹政党的头目;此外,“一些经常在各国示威游行队伍中出现的‘常客’此次也混在示威人群中”,这些人着装一致,打着横幅,是最积极的“打砸烧分子”。疫情暴发以来,欧洲极右政党大肆利用疫情造成的公共卫生危机和社会问题,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具有极强的蛊惑性。极右政党不仅反对政府的防疫政策,而且鼓吹种族主义和排外主义,将社会问题的根源一股脑推给疫情和移民,比利时极右分子甚至向国家防疫委员会的病毒专家发出死亡威胁。有西方学者表示,自由和民主被欧洲人奉为圭臬,是欧洲社会的价值观,现在却已被极右政治势力绑架,成为宣泄对社会不满的工具。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两年多来,欧洲一直是疫情高发区,多国正面临第五波疫情的冲击。欧盟作为世界上最大、最重要的区域性组织,防疫政策不完善,管控措施不统一,疫苗分配不平均,各成员国抗疫基本上是“单打独斗”,疫情往往此起彼伏。当前,欧盟以旅游和服务性产业为标志的民生产业面临极度困境,大量人员失业。底层百姓的民怨助长了极端个人主义和反社会思潮的膨胀、泛滥。所以,人们时常看到一种令人无奈的现象:当某个欧盟成员国采取“比较严格”的防疫措施后,不少当地人就涌向防疫措施相对宽松的邻国,购物、旅行、度假。这样的行为不仅给邻国造成巨大的防疫压力,而且很容易造成病毒传播、殃及自身。
人们注意到,此次5万多名来自欧洲各地的示威者几乎不戴口罩或未采取防护措施,就是要以此彰显对社会的反抗。显然,如果示威者中有新冠病毒感染者,后果将十分严重。这种做法是对他人人权的侵犯,是对生命权的亵渎。
此间还有舆论指出,个人主义如果仅仅强调个人自由而置其他人的自由于不顾,那就是对自由和民主的亵渎和威胁。不得不说,个人自由至上的观念长期在欧洲大行其道,已经使部分人走向极端,到了走火入魔、诉诸暴力的地步,即使是面对肆虐全球、夺命无数的新冠肺炎世纪疫情,即使是会传播病毒、危及他人生命健康,仍我行我素。而且,这样的极端个人自由主义者往往还沉迷于反智主义思维,排斥和反对科学抗疫的理念和措施。一名示威者就声称,不愿让自己的孩子接种疫苗,因为强制接种疫苗剥夺了孩子的自由,对其健康成长不利。还有示威者表示坚决不接种疫苗,认为感染新冠病毒后可以产生抗体,一劳永逸。有的示威者甚至声称“不自由,毋宁死”。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世纪瘟疫,大多数欧洲人是理性和理智的。他们积极配合政府的防疫要求,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自觉地放弃一些“自由权利”,如减少外出看电影、听音乐会、家庭聚会,在公共场合戴口罩、勤洗手,甚至改变了握手和贴面礼的传统习惯。他们并不支持这种示威游行。欧盟区一位被迫打烊的店主对媒体表示,示威者宣称“为自由而战”,却要求政府和其他人服从他们自己的意愿,这种极端个人主义行为会导致社会成为一盘散沙。有西方学者撰文表示,自由固然重要,但生命是第一位的。为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暂时放弃一些“自由”是公民的义务和责任。
此间有评论指出,抗击疫情是对欧盟治理能力的一次考验。欧盟应将主要精力放在疫情防控和尽快恢复经济上,制定出完整、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措施,尽快让更多人过上安全健康、安居乐业的稳定生活。也只有如此,形形色色“假自由之名”的活动才会越来越少。
(本报布鲁塞尔1月27日电 本报驻布鲁塞尔记者 刘 军)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