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北京歌厅)-附近的ktv歌厅
卡拉,钱柜,都是(北京歌厅)-附近的ktv歌厅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北京歌厅(附近的ktv歌厅)
中国KTV衰亡史:从卡拉OK机到钱柜包厢,为何年轻人都不去KTV了?
原创2021-05-24 14:40·IC实验室
前段时间回家,穷极无聊,被几个朋友拉去唱K。
因为很久没去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要一展歌喉。结果等真开了包厢,发现唱来唱去,还是周杰伦、陈奕迅这些人的老歌。
点歌单上的各种抖音热榜歌曲一首都不会唱,最后不得不承认自己老了。就差模仿当年我爸那一辈人,合唱一首臧天朔的《朋友》了。
大家于是兴味索然,纷纷打开了王者荣耀,开始在包房里开黑。
当年大学做假期工,我还在KTV当过服务员,那时候的KTV正是鼎盛时期,如今这几年KTV的生意是越来越惨淡,当年的龙头钱柜都倒闭了,连锁KTV的日子不好过,路边的杂牌KTV更是销声匿迹。
疫情一来,连年轻人最喜欢的迷你KTV都撑不下去了。
这期内容,我就聊聊KTV这门生意是如何兴起,又因何而衰退的。权当是凭吊一下我们这帮中年男人逝去的青春了。
01
KTV是一门典型的东亚生意,打从一开始,就是为了让年轻人排遣寂寞而存在的。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日本,当时正深受美国嬉皮士风格的影响,年轻人对音乐非常迷恋,到酒吧等场所听歌手演唱就是常见的消遣方式。
1971年,一个名为井上大佑的伴奏乐手,在给朋友录伴奏带的时候突然产生一个天才的想法:做一个带有麦克风的伴奏机器,只要顾客投钱进去,就能播放伴奏,这就是第一代卡拉OK机。
井上大佑 井上大佑
所谓卡拉OK是日语的音译,意思是「无人乐队伴奏」。
这个发明实在太符合日本人的需求了,尤其是日本的上班族,习惯下班后一群同事聚集在一起喝酒。酒后总得找点什么乐子吧,于是卡拉OK就成了新的社交手段,短时间内就风靡了全日本。
据说当时有人每天定时来到酒吧,投币卡拉OK机练习同一首歌曲。然后过几天再带同事一起来,自己再装作第一次唱,一展歌喉,惊呆众人。
这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个风靡的产品,总是少不了给人装逼的需求。
很快,卡拉OK这把火烧到了中国台湾。
台湾人发现日本这种开放式的点歌方式效果并不如想象中好,于是加上了包厢,形成了在包厢中K歌娱乐的模式。
后来的中国香港和大陆,都沿用了这种模式。不得不说亚洲人民在娱乐方式的偏好上确实很接近,卡拉OK的热潮迅速席卷亚洲,俘获了年轻人躁动不安的心。
卡拉OK之父井上大佑甚至被《时代周刊》列为 20 世纪最有影响的亚洲 20 人之一,评价他「改变了亚洲的夜晚」。
只不过到了中国,K歌开始与都市白领上班族解绑,成为一种全民娱乐。
很多人童年记忆里,大陆最早的KTV场所应该都特别土。
以我老家为例,八九十年代其实没什么正规的K歌场所,一般要K歌就是两种模式:一是傍晚后出摊的露天卡拉OK,通常和宵夜摊开在一起,歌声隔着两条街都能听得到,可谓严重扰民。
不过那时候民众娱乐生活也不丰富,加上没有996,六点多吃完饭都喜欢出门瞎转悠,也就没人在意了。
另一种就是前面说到的小包厢模式,不过点歌系统非常原始,需要一个特别厚的本子,上面会有歌曲名字和编号,想唱哪首还要用点歌机输入编码。
当年跟爹妈和他们同事、朋友去K歌,对小孩子来讲就是很痛苦的事情。因为那个年代的人特别偏好美声唱法,普通人压根驾驭不了,一开嗓杀伤力就特别强。
不过总体来说,八九十年代大陆的卡拉OK,在一般人眼里并不是什么好词。
因为这种新潮的事物往往都很受小混混欢迎,卡拉OK厅也是小混混们经常聚会的场所。
那时候台球厅、溜冰场、卡拉OK厅、录像厅、歌舞厅和街机厅,都是人民警察的重点关注对象,时不时去一次,都能满载而归。
尽管又土又社会,但在八九十年代那个娱乐手段匮乏,具备社交属性的第三空间同样严重缺乏的时代,无论是溜冰场还是卡拉OK厅,对普通市民阶层都是珍贵的娱乐社交空间。
02
卡拉OK真正走向正规化、高端化,还是靠了资本的注入。
这里就不得不提来自台湾的钱柜了。
钱柜的创始人刘英最开始做的是录像带生意,但是发现客人来试听、试唱的多,买的少,于是干脆把MTV和卡拉OK结合到一起,让顾客可以一边看画面一边唱K,转型成了一门全新的生意——KTV。
把租碟生意转型成娱乐产业,原来我们在90年代就有了中国自己的Netflix!
1995年1月,内地第一家钱柜在上海静安开业,两年后又分别在黄浦和卢湾各开了一家。
可以说,是钱柜刷新了人们对卡拉OK的认识。
首先,钱柜第一次将日本量贩式的卡拉OK带到了国内。
日语中「量贩」意思是大量批发。量贩式KTV指的是改变了最早按歌曲收费的计价模式,而按照每小时来计价的「批发式」KTV。
其次,钱柜带来的,是新的量贩式KTV标准:更全的曲库、更优质的音响效果、更贴心的服务和更豪华的包房。
没有小费,明码标价,运营相对正规,场地更封闭,环境更时尚更健康,显然这对于年轻人甚至年轻中产是极具吸引力的。
此外,钱柜还提供超市自助式购物,可以买些零食、酒水什么的。除此之外,还能点一些吃的,甚至配备自助餐。这也成为日后KTV们的标配。
在钱柜出现之后,KTV们才知道,包间费就是蝇头小利,酒水和果盘才是利润更高的商业模式。
吃喝玩乐一条龙,既能娱乐又能社交还有面子的综合型线下娱乐场所,量贩式KTV对于卡拉OK厅堪称降维打击。
在我的印象里,也就东北洗浴中心能与之一战了。
钱柜的特别之处还不止这些。虽然后来国内也出现了各种X乐迪和金柜银柜之类的量贩KTV,但只有钱柜成为了一个传说。
它选在魔都作为大陆市场第一站,是非常聪明的选择。
这种全新的高档、奢华的娱乐场所,很快征服了向来拥抱潮流的魔都。等到新世纪初北京朝外店开业,钱柜KTV,已经是年轻人心中的潮流风向标了。
90年代,中国的歌星和流行乐大多产自港台,这些歌星也很自然经常出入于钱柜,留下不少人在钱柜K歌碰见明星的都市传说,更添一份神秘。
这更给了钱柜奢华的资本。其他KTV包厢一小时十几块,甚至有的卡拉OK厅还在按人头收费的时候,钱柜的包厢一小时可以卖到一两百。
加上酒水、餐饮,一晚上消费几千也不稀奇。
我在自助餐那期提过,203年上海职工人均年收入才22000多元,平均月薪2000元不到。
去钱柜唱K,绝对算得上奢侈的娱乐活动。
其实以今天的目光来看,钱柜作为一家连锁KTV,扩张并不算迅速,平均每年不过两家左右,巅峰期全国也不过18家门店,且大部分集中在北上广深,二线城市都是少数,更遑论下沉市场。
但这并不妨碍钱柜成为KTV的头牌,只要是钱柜开业的地方,必然是城市里最繁华的地带之一。
最火的时候,甚至订不到包房,要在大厅排队,一个月的营业额就能有五百万。
03
也就是随着钱柜走向巅峰,KTV也迎来了属于它的盛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