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北京大学,北大,北京(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北京大学简介(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作为一名地道的国人,我想我们从小大到听过最多的话就是,我们得好好学习将来长大了考北大、考清华。曾几何时,我们在高考那一年在课桌上还写上我们理想的大学-北京大学。今天,我就来为大家讲讲北京大学的前世今生。
我们都知道,北京有两所中国高端且顶尖的大学,一所是北京大学,一所是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依的很近,几乎步行我们就能到达。北京大学是第一所以国家的名义建立起来的综合性高等学府,创办于1898年,是戊戌变法的产物,创办初期名字为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也是中国近代最早以“大学”身份和名称建立的学校,其成立标志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开端。
1919年北大废门改系,中国文学门随之改为国文系。在教学制度上也进行了改革,实行选科制。1925年,中文系进一步完善学科建制,开始实施分类专修制,分成语言文字、文学与整理国故等三大类科目,这就是后来文学、语言和文献三个专业的滥觞。此后,教学体制虽时有变动,系名也几度更迭,但总体框架基本不变。
创办初期,北大中文系就涌现出了林纾、严复、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刘师培、钱玄同、刘半农等名家,在文学、语言和文献等方面颇有建树。陈独秀、胡适、鲁迅和周作人等人发起新文化运动,更是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在近代中国的历史上,北大中文系学人以他们的学识和关怀,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京大学是年南迁,与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组建长沙临时大学与西南联合大学。北大与清华原有的国文系合并为联大国文系。在战火纷飞的时期,北大中文系的师生一方面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的潮流之中,另一方面坚持对学术的追求。1946年,西南联大结束,国文系随北大北返。在这段特别的历史中,北大的精神得以延续和传承,北大中文系也以这种独特的方式保留了力量,并在艰苦的条件下培养了大批人才,后来在北大中文系任教的著名学者朱德熙﹑季镇淮﹑阴法鲁﹑吕德申﹑王瑶﹑李荣﹑冯钟芸和作家汪曾祺等都出于此时。
北京大学的前世:
很多人或许不知道,当年的北京大学其实不是现在的地址,而就在北京内城的北部,景山那一带,可以说离天安门非常近。很多学历史的爱好者很纳闷,就是为什么在近代只要北京一出大事,学生出头的往往都是北大的学生,而且能第一时间赶到天安门,如1919年五四运动、1947年北京反饥饿反内战运动等。道理非常简单,那就是当时北大校址就在天安门附近,走几步路就到了中国政治权利中枢。
直到1952年北大才搬迁到现在的校址。1952年对北京很多大学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如果在1952年前你提及北京重点大学有哪几所,那时的人会脱口而出:北平四大名校——北大、清华、燕京、辅仁(一所天主教大学,52年辅仁并入首师大)。当时北京政府强调不允许外国人在中国内办学校的方针,所以将北大搬迁至燕京大学的校址,同时取消燕大的资格,将燕大的文科、理科多数并入到北大,然后工科并入清华,这也是后世的人提及北大清华,往往说到文科生要报考北大,理工科的学生则考清华。
现在的北大校园,1952年之前是燕京大学的校址。1898年到1952年这半个多世纪,北京大学的主校区一直在景山附近的沙滩地区。老北大现存的教学建筑主要有:一院、分科大学、二院、四院、地质学馆、图书馆、孑民堂等。按照它们在北大历史上的时间先后,我逐一对它们进行了探访。
院中这栋带有西洋式风格的建筑被一些书籍介绍为蔡元培校长的办公室
这栋建筑曾是数学系教学楼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