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军为什么长征)-红军25里长征为了什么
红军,中央,铁桶(红军为什么长征)-红军25里长征为了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红军长征的由来
红一方面军长征的行程里数的统计和提法有一个发展过程。1935年5月,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以朱德名义颁布的《中国工农红军布告》中指出:“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今已来到川西,尊重彝人风俗。”中革军委第一次提出了“红军万里长征”。1935年8月5日,中央政治局沙窝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一、四方面军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说:“一方面军一万八千里的长征是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的伟大的事业。”时任红一方面军第1军团l师政治部巡视团主任的肖锋在《长征日记》中7月31日记道:“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征快10个月,算算行程,约18000里。”上述说明,红一方面军从中央苏区出发长征到毛儿盖附近的沙窝行程里数约为一万八千里。1935年9月12日中央政治局在甘肃省迭部县俄界(高吉)召开了扩大会议,会议作出的《中央关于张国焘同志的错误的决定》中,批评张国焘“对于中央红军在反对敌人五次‘围剿’的斗争中及突围后的二万余里的长征中所取得胜利估计不足”。这里所说的“二万余里的长征”,是一方面军长征出发到俄界的里程数,比到毛儿盖多了二千多里。后来在《清平乐?六盘山》中“屈指行程二万”的诗句,显然是根据这个数字而来的。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10月22日,在吴起镇政治局会议上所作的报告中说:陕甘支队自俄界出发已走二千里。根据俄界会议决定中提到的“二万余里”,再加上俄界到吴起镇二千里,红一方面军长征到陕北的行程应是二万二千里左右。
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央号召参加长征的同志写回忆录,并组织一部分同志对长征的里程进行了统计。统计的结果是“走的最远的部队,走了约二万五千里”。11月5日,对随行部队的讲话中说:“根据一军团的统计,最多的走了二万五千里,确实是一次远征,一次名副其实的、前所未有的长征!”
11月1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为日本帝国主义并吞华北及蒋介石出卖华北出卖中国宣言》中首次对外公布说,中国工农红军“经过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跨过了十一省的中国领土,以一年多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最后胜利地到达了中国的西北地区,同陕甘两省的红军取得了会合”。
11月28日,中共中央在发布的《抗日救国宣言》中,又进一步指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与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曾经不断唤 醒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曾经派遣了自己红军主力,经过二万五千里的长征,历尽艰难困苦北上抗日。”
此后,中共中央在对外宣言和党的领导人讲话中,在讲到红一方面军长征时都称是“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红一方面军各部队长征里数不尽相同,但人们都习惯按“走的最远的部队”二万五千里,来称红一方面军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红军长征的原因
革命根据地的蓬勃发展和红军的不断壮大,使国民党十分惊恐。1930年10月,蒋介石调集重兵,向各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发动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从此,红军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反“围剿”战争的新阶段,中央革命根据地和中央红军是蒋介石反革命军事“围剿”的重点。从1930年10月到1931年秋,中央根据地的红军在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三次“围剿”。后来,中央红军又在周恩来、朱德的领导下,粉碎了蒋介石的第四次反革命“围剿”。
1933年9月,蒋介石动用50万兵力直接进攻中央根据地和红一方面军,发动了对中央红军的第五次“围剿”。由于不懂中国革命战争规律的博古和军事顾问李德控制了军事指挥权,放弃了红军积极防御的战略和运动战原则。第五次反“围剿”一开始,博古、李德冒险主义的方针,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不丧失寸土”的口号,命令红军全线出击,攻打敌人的坚固阵地。进攻受挫以后,他们转而采取防御中的保守主义,主张“分兵把口”,处处设防,节节抵抗,同敌人打阵地战,跟敌人拼消耗。结果红军奋战一年,伤亡惨重,没有打退敌人的“围剿”,反而使自己陷入了极其危险的境地。
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冒险主义)实行错误的军事战略,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遭到严重的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红军的长征,是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红军在极端艰难的条件下,坚持着革命必胜的信念,以惊人的智慧和毅力,冲破国民党前后上百万重兵的围追堵截,爬雪山,过草地,经受饥寒伤痛的折磨,使革命转危为安,由挫折走向胜利。在长征途中,到处播下革命的种子。红一方面军主力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经过一年长驱转战,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纵横十一个省的长征,终于以中国共产党、红军的胜利和敌人的失败而结束。
红军长征的故事
1934年10月,由于“左倾”路线的错误领导,中央红军历经一年多苦战,未能打破敌人的第5次“围剿”,被迫走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决定红军长征的因素固然很多,鲜为人知的是,有一份绝密情报,及时促使党的临时中央做出战略大转移的决策。
“铁桶计划”
1934年9月下旬,蒋介石在庐山秘密召开军事会议,在第5次“围剿”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兵力部署,并在他的德国顾问汉斯·冯·塞克特将军的策划下,制订了一个彻底“剿灭”中央红军的“铁桶计划”。
该计划准备集结150万大军、270架飞机和200门大炮,“分进合击”“铁壁合围”:以瑞金为目标,各部队实行向心攻击,在距瑞金150公里处形成一个大包围圈。
然后每天攻击前进5公里后就修筑碉堡工事,严密进行火力配备,在瑞金四周构建起30道铁丝网和火力封锁线,断绝交通,封锁红军的一切信息和物资来往,最后将红军主力压迫到狭小范围进行决战。
为防止红军突围,还计划配备1000辆军用卡车快速运送部队实施机动截击,以求在一个月内将中央苏区的红军彻底歼灭。为隐蔽作战企图,蒋介石用12个师的先头部队在大包围圈尚未完成前,全力在苏区四周抢占地盘,迷惑红军。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