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建超)-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书记
图书,万元,泉州(李建超)-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书记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建超(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书记)
李建超,祖籍福建南安诗山,香港华盛兴业集团总裁、当选第九届、第十届福建省政协委员、第十届泉州市政协常委,兼任香港福建社团联会永远名誉会董、深圳市福建商会永远荣誉会长(第三、四届会长)、香港世贸联合基金总会副主席、中华海外联谊会名誉理事、深圳市南安企业协会创会会长、中华凤山广泽尊王文化交流协会执行会长。这些政商两界的众多头衔,都体现了李建超先生在事业上的显赫名迹,然而在这些头衔之外,李建超先生还有一个更为人称道的称呼—“乡梓慈善家”。李建超先生曾经荣获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捐赠公益事业突出贡献奖,并立碑表彰。据悉,李建超捐赠图书启动以来,已经捐献图书价值超过千万元。
01
在贫瘠的生活中历练意志
童年是人生的星云中最耀眼、最美丽的那一颗;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童年是……绝大多数人都觉得的童年都是美好的。然而,李建超的童年家里一贫如洗,他年幼丧父,母亲小脚。冬天,穿着单薄的衬衫,赤着脚丫踩着冰片上学的。一个书包,还是母亲用碎布一片一片缝合起来的。小学三年级欠学费五毛钱,他想用家里种的菜拿到学校厨房卖了抵学费,竟遭工友拒绝,还是当时的女班主任老师帮助说服工友,才得予抵还学费。在义务建校的劳动中,他马不停蹄地挑沙挑石头,双肩肿的冒出血珠,老师看了都过意不去。
困难时期,他与母亲家人吃糠咽菜挺过去了。文革期间,他求学与生产劳动相结合,长大成人了,既当农民又当教师。由于教师紧缺,他一周授课20节以上;由于教育资源贫乏,没有教学参考资料,他虚心向老教师求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在大队里,他是农民夜校的教师,教农民识字,组织农民政治学习。他还是大队宣传队的组织者,吹拉弹唱样样会,从编剧本到上台表演都有他的份。曾经那个贫瘠的年代,使得李建超感到需要上下而求索,需要奋起而追求,需要珍惜每一个足以温暖和激励的瞬间和细节。也正因为贫瘠的年代,成就了他成为一位纯朴诚实、文武兼备又富有远见的好青年。
他一路捡着自己的感悟,小心翼翼地将它们保存起来,把因各种境遇带来的苦水,默默化作甘甜,浇灌在渐行渐远的每一天。一位年逾八旬的老教师感慨地说:“我执教近四十年,教过的学生上千人,唯有建超同学始终在我的记忆中,而且是最深刻的。他从小吃苦耐劳,诚实厚道,出类拔萃,从一年级到四年级我都是班主任,他学习成绩最好,学校举行的几次朗诵比赛均是第一名。身为班长,他所带的班也是学校最出色的班级,经常拿奖,我作为班主任老师也引以为豪。我一直将他品学兼优的表现作为典型传给后来的学生,以此为榜样。”
02
在返乡创业的潮流中勇当排头兵
1973年,李建超移居香港,从打工,做学徒,到经商贸易,凭借他吃苦耐劳精神和潜在的智慧,很快一步一个脚印走向商圈的制高点,勇立潮头。而立之年,他创办了自己的企业——华盛企业公司。
1979年,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首先给予广东深圳先行先试的机会。李建超抓住机遇,先后在广东、福建两地建立华盛集团公司。1983年,李建超开始在深圳创办尼龙布伞。一支尼龙布伞引发国内伞业大变革,开始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全国大范围内更替纸质伞落后产能,推动国内外新兴雨具产业迅速发展,成为国内外雨具行业的佼佼者。伞业引进成功后,他把商业触角开始向其他行业延伸,包括电子玩具、陶瓷、箱包、手袋、纺织和高尔夫球场等,并进军房地产业。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拥有最好的创业环境,最完整的产业链,最丰富的人才资源。李建超在深圳创业已经开辟了广阔的道路,积淀了深厚的底蕴,在这里纵横驰骋,惟意所之。然而,李建超想的是家乡的发展,家乡的繁荣。
1979年,他把目光转向家乡诗山,在家乡鸟不生蛋的地方,创办诗山制衣厂,创办了林埔口工业区,发展雨具生产,陶瓷生产,解决家乡劳动力就业问题,带动乡镇企业发展。就一己私利而言,返乡创业面临着诸多困难,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需要付出巨大的运输成本。诗山的产业链基本没有形成,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引进没有空间,凡此种种,足以拉缓迅猛发展的后腿。李建超不畏艰辛,从员工培训到技术指导,事无巨细,身体力行,企业迅速成长为家乡的龙头企业。1987年9月,人民日报发表《一支雨伞遮半天,新崛起的雨伞城》长篇通讯,诗山雨伞城、东石伞都美称传遍海内外,李建超居功至伟。
1991年,时任福建省长的原全国政协贾庆林主席在视察李建超的雨具产业时,挥毫写下“南安雨伞创奇迹,全球十只有其一”的题词,并合影留念。
进入21世纪,各地纷纷大力引进具有国际视野的海外高层次人才返乡创业,着力实施“凤还巢”计划,深度开发本土人才资源富矿。如果说返乡创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决策,那么,在这个方面,李建超成为了返乡创业的先驱。
03
在泉州大地上播撒书香
“唯利是图”,人们往往对经商者投以这样的眼光,而李建超却被人贴上了“侠气、大气、豪气”的标签。他认为,合法经商赚钱无可非议,但赚钱不是唯一目的,不义之财不能赚,不法之财也不能赚,具有社会效益的事业,即使折本也要尽心尽力。李建超常说:“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
为此,李建超联合志同道合的朋友分别在广东和福建创办龙岗书城、泉州书城、横岗书城,每月亏本数万元,他也没有怨言。他说,文化匮乏的地方,就不是真正的绿洲。他认为,开办书城不是为了赚钱,为读者提供喜欢的读物才是真正的目的。
李建超平时生活简朴,乐意开展公益事业。几十年来,他一直热心回馈社会,参与社团活动,为慈善事业助力。不管事业上有多忙,他都会抽时间回到家乡农村,到贫困家庭嘘寒问暖。他坚持每年为家乡红旗村贫困户赠送粮油资金,为修筑乡路、修建祖祠、续修族谱、敬老扶贫、奖教助学、兴修水利、倡建内益基金会、捐助香港深圳社团资金、捐建黎明大学国潘珠瑞大楼、捐建李刚烈士纪念馆、组织捐建诗山中学校友聚贤楼等等付出大量的心血,倾注大量的资金。据不完全统计,李建超已先后在福建、广东等地捐资1亿多元人民币。
为大中小学和社会公益书屋捐赠图书是李建超公益事业的一部分。他早年当过教师,在创业中深知读书对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与李建超相处的人都会发现,他在等候飞机或是休息时间,常常拿起身边的图书阅读。他的办公室和卧室,随处可见国学经典、中外名著、管理要籍等等。
李建超在参加公益捐赠的活动中,都会了解家乡办学情况,他发现家乡学校图书太少,许多学校的图书馆破旧不堪,图书寥寥无几,复本很多,而且有相当多是二三十年前的破旧老图书,一些农村、山区的小学校至今还没有专门的图书室,这对学生成长来说是一个欠缺。这件事深深牵动着李建超的心,于是萌生出捐书的想法。他想,学生正是读书的年龄,没有书读不亚于没有饭吃;国家提出的书香中国,意在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要让全社会重视读书,必须先让学校里的学生喜欢读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