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青年是多少岁)-年龄分段
自己的,人生,的人(青年是多少岁)-年龄分段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文 土卫六
25岁,是一个什么样的年龄?
25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步履不停》
没到25岁的时候,我们对未来的自己,颇有些期待——
小时候“画家”“企业家”“作家”的梦想,似乎越来越近;
拥有自己的房子,开着自己的车周游全国,仿佛也不再遥远……
等到25岁真正来临,等来的却常常是现实的一记又一记重锤——
梦想依然是梦想,我们还是那个我们。
我们像是螺丝钉,被框定在一个又一个的格子里。
人生的发条,亲朋好友时不时给你上紧:单身的催找对象,找对象了催结婚,结婚了催生娃……
发条拧好了,给我跳。/什么值得买
房子,与其说是温馨的港湾,不如说是沉重的枷锁:上了车,你就再也没有喘息一口的自由;没上车,你会被数落“不争气”“不负责”。
在快节奏编织的话语陷阱里,我们每个人都是loser(失败者)。
有人说,25岁可能是人生最尴尬的一个年龄。因为前面的每一个选择,都关乎自己未来的样子。
所谓“选择”,却也无所谓选择。昨天还以为自己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可能,今天却发现,那些没大自己几岁的人,已经坐上了自己根本不敢想的位子。
但别人的人生,终究是别人的。看看也好,不看也罢。
我们的人生,我们自己才是导演。父母、亲人、社会会塞给你他们希望的剧本,但作为导演,“我可以不要”!
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只有自己可以定义自己的人生。
我是我,不是别人。/《重版出来》
如果说过去,三十岁意味着“而立”,那么今天的我们,早已不一样——
在二十五岁这个人生选择的关键时刻,我们决定回归自我、定义自我。
二十五而立,是新一代青年的而立精神,它名叫“精神而立”。
二十五而立
是精神而立
而立之年,似乎应该成家立业才对得起这个“立”字。
成家,有两层内涵。一曰买房,二曰结婚。
谈到结婚,多数家庭会把物质条件摆在第一位。平心而论,可以理解,谁不想让自己和孩子过上更好的生活呢?
从前讲究站着挣钱,现在可以把“站着”删了。/《让子弹飞》
更高的物质条件,意味着将来的生活不用受苦,意味着有机会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比如说走就走的旅行,比如拥抱诗和远方,比如让孩子接受更好更优质的教育。
“只有钱能使我快乐”,这是没钱时的自嘲,更是发自内心的真实愿望。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钱难赚,屎难吃”,“花钱容易赚钱难”。
这个时代,连一杯奶茶都比一碗炒饭贵,花钱实在太容易了。
买房,若不靠父母亲朋,没几个人能完全靠自己买下一线城市的房子,哪怕是在郊区。
问题是,都花了20多年父母的钱了,买房也要来麻烦父母,这样的“立”是真正的而立吗?
可笑的是,前浪们靠透支后浪未来、炒热房价积聚起了财富,如今却反过来质疑我们:“为什么不努力(买房)?”或者直接满口芬芳地告诉我们:“不买房就是不负责。”
房价,前浪之蜜糖,后浪之砒霜。/《蜗居》
我想说,物质而立的基础,早已被这种道貌岸然的优越感透支殆尽了。
于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包括我,开始走向“精神而立”。
今年一度盛行的“躺平学”,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精神而立的产物。只是其中类似“令和废物”一般的丧文化,是需要批判的。
躺平学的内涵中,有一部分是要“放弃自己”,这并非精神而立。因为精神而立的首要内核,就是自己选择自己、自己定义自己。
说老套点,就是“自立”、对自己负责。
既然房价太高,与其把全家人的钱都搭进去、与其把自己的未来透支进去,还不如暂时不买。人生只有一次,如果在25岁这个关乎选择的最关键时刻负重太多,那就无法获得快乐。如果这样,人生的意义何在?
做人先己后人。如果做人一世,连为自己而活都做不到,而是要活在俗世的条条框框里,那样只会让自己淹没在陈规的尘埃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