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清明上河图是什么画)-清明上河图场景解析
清明上河图,这是,的人(清明上河图是什么画)-清明上河图场景解析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清明上河图是什么画(清明上河图场景解析)
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世界绘画史上的不朽名作。
《清明上河图》场面极其宏大,但令人惊叹的是,将细微处放大再放大,会不断发现画家笔下的新世界!
这幅画卷长达5米多,但高只有25.5厘米。受到高度限制,画中的人物比例是很小的,近处的人物不到3厘米,而小孩或者远处的人物都不到1厘米。这么小的人物,放大一看,形象与动作却清晰可辨,尤其是神态栩栩如生。
下面这张截图(图1)是最远端的人物情形之一,挑担者与孩童的实际大小只有几毫米,也就是相当于小手指甲的宽度,把原画放大10倍后(图2),看他们的神态呼应,非常逼真。
图1
图2 把原画放大10倍以后
把《清明上河图》放大看细节,真是太精彩了!尽管是平面构图,却好似纪录片甚至是连续剧。有些画面令人忍俊不禁,有些画面惊险刺激。下面大珊老师选取部分有趣的局部,放大后与大家一起欣赏。
具有动感效果的画面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张择端是一个写意高手,他画的人物与家畜都动感十足,寥寥数笔,形神兼备。
这幅长卷是从右到左展开的,进入画面的第一个场景,是郊外运碳的驮队(图3)。
我们将画面放大以后,会发现什么(图4)?
图3
图4
原来,驴队要转弯了。丁字路口,往小桥方向去,才是进城的路。
牵着头驴的小伙子,左手拿着鞭棍挡住驴继续前行的路,右手在推驴的前半身,指挥它转向,“吁——!驾——!”这头驴已经开始转身。
我们再来看画卷中部汴河及岸边的一个片段(图5)。
图5
“局部一”是岸上纤夫的画面(图6),放大后可以看到:三人低头朝前奋力拉纤,另外两人转过头,一边拉纤一边观察河中大船的航向。因为汴河上船只非常多,要避免相撞,必须掌控拉纤的节奏。
几个纤夫躬身蹬地,一步一个脚印,纤绳的沉重跃然纸上,恨不得让人前去帮一把。
图6
纤夫拉的那条船状况如何?“局部二”与“局部一”的画面遥相呼应(图7):由于行进在船舶密集的河道上,所以船主和船工们都很紧张。右舷上的船工正用篙将船往外推移,避免与其他船只碰撞,站在左舷和船头上的两个船工,手中紧握篙杆,准备随时应急。
岸上纤夫的牵引力道、船工的紧张表情以及船下的激流与漩涡,都让这条船有了逆流而上的动感。
图7
“局部三”是另外一条船(图8),船尾8名艄公正奋力摇撸,放大看:他们的嘴巴张开,那是在喊船工号子,“哟嗬嗬 哟嗬嗬 哟嗨······”
艄公的身子倾斜,保持一起一伏的动态平衡,似乎那个船撸真的摇摆起来了。
图8
下面,我们再来看画卷末段一组慢镜头场景(图9):一队骆驼正在穿过城门,但又不得不停缓脚步。
怎么能看出驼队走走停停?前边又发生了什么?
图9
画家的构图非常高明:右边城外的骆驼露出前半身,左边城里除了两只完整的骆驼外,还有一只露出半个后尾,就是这样两匹不完整的骆驼,带来了视觉上的联系,使得整个驼队有了穿越感。
描绘驼队走走停停的慢镜头很细腻(图10):城外的那只骆驼一条腿用力向后支撑,另一条腿要放下来站住,明显是一个“刹车”的动作;城里的2只骆驼,前边这只已经完全停下来,而后边那只刚跟上来的也要停下,但有两腿还没有落地。
图10
如果和前边画面(图11)联系起来,就知道行走的驼队为什么要停下来了。
图11
原来,一位老者与一位文人绅士的出行队伍发生了摩擦,可能是包裹被碰掉了,有东西损坏。他的伙伴劝道:“别生气了,快起来吧。”牵着骆驼的胡人则用手指着前边嚷嚷:“别挡道啊,快躲开!”
有人解读说,这是送别场景,半跪的人用宰杀的羊祭路神,来祈祷贵客路上的安全。但把画面放大以后看(图12),地上的东西并不是羊腿,而是一块布,何况送别不应该选在交通要冲。
请注意观察众人的眼神,这街头上演的情景剧活灵活现。
图12
惟妙惟肖的人物神态刻画
《清明上河图》里边的大千人物,因境遇不同,而分别表现出不同的喜怒哀乐神态。把画面放大以后,我们会更加敬佩张择端这位大画家的观察力和表现力。
下面我们选取几处典型的人物刻画进行欣赏。
图13
一对骑着毛驴出去春游的夫妇(图13),平时不怎么出门的妻子很兴奋,回头问丈夫:“郎君,我们走的这条路对吗?”
见过世面、鼻孔朝天的丈夫:“你就放心好了!”
旁边牵驴的仆人一脸不屑,心里说:“哼,竟然不相信我!”
图14
这是商业伙伴分手场面(图14),酒店掌柜说:“王老板,下次一定还到俺家来!”商船老板说:“好的,好的,拜拜!”
请注意:船老大礼貌性回头作揖,可脚步并没有停,他这是着急回到船上。
图15
桥头卖东西摊位一景(图15),像不像现在火车站前小贩拉客的情景?
图16
这是一队乘轿的文官和一队骑马武官“桥上争道”的场面(图16),这边随扈大声喊:“快让开,张大人来了!”那边随扈骂道:“瞎眼了,没看到李大人、孙大人驾到!”
图17
这是宋代传送公文的驿站(图17),在门前懒散地坐卧着几个兵卒,还有两只公文箱。院内一匹白马无聊地躺在地上,一个马夫手持缰绳,正在“葛优瘫”。这几个公差慵懒的样子,反映出当时北宋朝廷拖沓低效的吏治局面。
图18
羊肉铺前的“大胡子说书”(图18),听书的各色人等不少,一个小孩子猛往人群里钻,另一个大人干脆把小孩放在肩膀上。右边,一位父亲拉着儿子买吃的。
一个拿扇子的人可能怕熟人见到,赶快用扇子把脸档上,在宋代这叫“便脸”。
最传神的是胖胖的肉店老板娘,她似听非听,趁着空闲,一条腿盘在椅子上闭目养神。
图19
城楼底下是缴税的地方(图19),老汉一听税务官说的数目,立刻火冒三丈,大声喊:“怎么这么多,还让人活不啦?!”
老汉的喊声不仅惊动了屋里的人,还引起了城楼上一个人的好奇。
图20
这里是护城河桥上的场景(图20),放大看细节,非常有趣。
与拉车和挑担的苦力不同,一些有钱有闲的人正在桥上看风景,近处的几个人(局部一)在看什么?
原来他们在凭栏观鱼,百无聊赖的神情非常生动。画家张择端在这宏观巨制中,把水中的鱼也若隐若现地画出来了(图21)。
图21
最写实的是桥另一侧的情景(图20局部二),几位书生模样的人,也想在桥上消消停停看鱼,却被小乞丐缠住了。有一个人用手往外推,另一个扭身给了几个铜板以求脱身,而右边的小乞丐跪在地上准备抱住大腿要钱(图22)。
图22
张择端对各种儿童的神态拿捏得非常到位,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局部(图23):两个大人在没完没了地聊天,但旁边的小孩儿已经失去了耐性,他拽着老爸的衣服一个劲儿地喊:“爸爸、爸爸,抱!我要回家!”
上一篇:(清明节为什么要踏青)-)-清明节为什么要去踏青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