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史是谁)-诗癫是谁
杜甫,他的,诗史(诗史是谁)-诗癫是谁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诗史是谁(诗癫是谁)
唐肃宗的乾元二年,就是公元759年,郭子仪率领的九路节度使,跟安庆绪 史思明的军队在襄州展开了一次决战。这次决战由于当时爆发了天灾,双方的军队都有巨大的损失。郭子仪的军队本来有万匹战马,最后只剩下3000,本来有十万多辎重全部丧失。在这种情况下九路节度使的军队纪律涣散,抢掠民众,又爆发了像《石壕吏》里边所写的夜半征兵情形。
《石壕吏》杜甫的诗是诗史,一个细节揭示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这一战使杜甫写下了著名的《三吏》《三别》,我们如果说之前他写的《望岳》那是青春时代的杜甫对唐朝的展望,那么到后来他写的《兵车行》《丽人行》,那是长安十年对于权贵们腐败的生活揭露,那么到现在写“三吏”“三别”,那他就写尽了“安史之乱”当中民众所遭遇的痛苦和磨难,以及对这个国家陷入战争当中的深切忧患,特别是《石壕吏》我们都记得很清楚。“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我有三个男孩儿,全都去作战了,其中有两个男孩儿失去了生命。剩下一个还不知道是死是活的,
《石壕吏》杜甫的诗是诗史,一个细节揭示出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诗人当时是一个旁观者,他自己因为“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肯定不会被征作士兵,但是他看到这惨痛的一幕,他陷入到了一种矛盾的纠结当中,一方面战争迫使人民必须付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另一方面也正是这个战争使得人民流离失所,但是毕竟这是唐朝的军队和叛军的战争,人民还要继续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石壕吏》中这老太太最后说:“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还是我跟你们走吧,我家里面只有个吃奶的孩子,还有我的儿媳妇儿,再也没有男丁了。面对这样一种情形,作者无言以对,不知道该怎么判断,所以我们说为什么杜甫的诗是诗史,他可能并没有写非常宏大的历史变迁,但他通过这一点一滴的历史细节,一个事件的细节揭示出了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我们说这也是真正的大历史
杜甫图片
战争给人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伤害,物价飞腾,杜甫本来一个月的俸禄2500多文。但是在“安史之乱”的摧残下。这2500多文钱在当时大概只能买到半斗米。长安和它的周边地区物价飞腾,杜甫担任这个小小的八品官,再也无法支撑他的生活,无奈之下他只能选择离开,离开长安或者离开洛阳,这就意味着离开了唐代政治生活的中心,离开了自己所奋斗的理想。但是为了生计,为了家人,为了自己有一块安宁的生活,杜甫只能做出这种沉痛的选择。他把目光投向了西南方向的成都,
杜甫图片
他有他的朋友高适,还有他的朋友岑参与严武,成都远离战乱物产丰饶,但同时也远离了政治的中心。杜甫来到成都之后,得到了友人的帮助,建起了成都草堂。虽然此时他的生活是安逸了,但是他的心时刻也没有离开这个国家离开民众。杜甫永远是人民的。他的心永远是跟这个国家的命运,跟老百姓的命运紧紧地连在一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说:”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这当然是开玩笑的,孩子不懂事,抓起我的茅草,抱着就跑了,不见了。我自己只能哀叹,可是我哀叹有什么办法呢?
回来之后发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本来是写家里的事。说我房子漏了,下雨。这被子都冷得跟冰铁一样,小孩子一踩被子都棉絮都踩乱了,棉絮质量不好,没钱哪来的质量?但是他紧接着说了一句,立刻就发生了变化,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意为自从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我就没睡过一个好觉,换句话说,他今天的睡不着觉,今天的忧伤还不仅仅只是他们家今天漏了雨。而是自从安史之乱爆发到现在,国家一直在动荡当中,他的小家也在动荡当中,他家从来都在漏雨,就是不下雨也在漏雨,人们说杜甫的诗是尺幅千里,他看上去写个小场景,但他背景很大,他小处见大,他本来只写今晚上漏雨的事儿,但他一点题就说:”自经丧乱少睡眠,“,自从发生动荡以后,我在家里头没过过一天安生日子,我们家里几乎天天都在漏雨,我们家孩子天天晚上都把被子踩坏了,动荡的家庭就不可能有安逸的环境给孩子,这句说完,犹显不足,更进一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