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埃里克・罗麦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他的,故事,系列埃里克・罗麦尔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埃里克·罗麦尔,又译侯麦或罗默,原名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1920年4月4日出生于法国,法国电影导演、编剧,曾为《电影手册》影评人和主编,被认为是法国战后新浪潮运动的主将。,
简介
埃里克·罗麦尔Eric Rohmer埃里克·罗麦尔,生于南锡,法国导演,是法国新浪潮中最细致入微也是水平最稳的影人。原是一位文学教授和电影评论家,曾主持《电影笔记》的编辑工作长达七年。电影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对白多,如同室内剧,镜头简洁,讽刺但不刻薄。题材来源于当代社会的感情纠葛和心理涌动,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63年参加影片《六位导演眼中的巴黎》的拍摄,导演了该片的第4个插曲《星形广场》(1965)。从1962年起不断拍片,其中包括三组系列:第一系列是《六个道德故事》,第二个系列是《喜剧与谚语》,第三组是《春夏秋冬的故事》。 身为文学教授、影评人、主编的侯麦,用极低的成本、规模极小的摄制组拍出水准极高的作品。无法欣赏侯麦者会觉得他的影片单调或者沉闷,在他的影片里,所有的角色永远都在喋喋不休得说话、没完没了的走路。但对侯麦作品食髓知味的观众却兴趣盎然,乐此不疲,甚至,会迷上瘾。侯麦的魅力在于简约隽永的影像风格,兼具文学气息与人生哲理的精妙对白,还有,敏感、脆弱、优柔的主人公们。 埃里克·罗麦尔Eric Rohmer,又译侯麦或罗默,原名Jean-Marie Maurice Scherer,1920年4月4日出生于法国,法国电影导演、编剧,曾为《电影手册》影评人和主编,被认为是法国战后新浪潮运动的主将。埃里克·罗麦尔,在电影史上被写做“艾里克罗梅尔”,也被香港人译作“伊力卢马”,但在影迷心中“侯麦”这个台湾译名,更配得上他作品的优雅。
人物经历
他在从事电 影之前曾做过八年的文学教授。40年代开始撰写影评,曾为多家专业报刊(如《艺术》、《当代》、《电影杂志》、《电影报》)撰写了大量影评,50年代写作过论述罗西里尼、霍克斯、雷诺阿、沟口健二、希区柯克等电影大师的论文,并以《论茂瑙影片〈浮士德〉的空间组织》的论文获博士学位。1950年开始拍摄短片。1951年拍摄了短片《表演,或夏尔洛特和他的牛排》,主演这部影片的不是别人,而是后来也成为新浪潮主将的让-吕克·戈达尔。1957年他与新浪潮代表人物ClaudeChabrol一起研究了希区柯克Hitchcock。1957-1963年,任法国《电影手册》主编。1959年,导演第一部长片《狮子星座》票房失利。1962-1972年,导演《六个道德故事》。故事不是在探讨人们做什么,而是探讨他们在做事情时脑子里想什么。与其说是行动的电影,毋宁说是思想的电影。这些影片的故事情节一般比较简单,甚至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达:男子甲钟情于女子乙,后来又认识了女子丙,但最终并未与丙交好,而是又回到乙的身边。《道德故事》中的大多数影片都探讨了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年轻人的道德问题。1968年起,开始出事大学的电影教育,长期担任法国第三大学教授。 1980-1987年拍摄《喜剧与格言》系列。该系列有7部影片。每一部影片的开头都告诉观众一句格言,比如《飞行员的妻子》的格言是“人不会无所思”,《绿光》的格言是法国诗人兰波的诗句“时机到来,即是钟情之时”。1989-1998年拍摄《四季故事》。在五光十色的现代社会生活中,男主人公经常对自己的存在问题和社会认同问题感觉困惑。埃里克·罗麦尔善于用人们最不留意的细节刻画当代人的心理状态,情节安排丝丝入扣,深得年轻观众的喜爱。
创作特色
埃里克·侯麦是一个 谦逊的人道主义者。他的影片以一种微妙的方式写出了他的人物在一些“小时刻”(相对于大时代的大事件)脆弱、迷惑和烦躁不安的一面。侯麦的影片既严肃又幽默,大多探讨了诸如忠诚、伦理、社会价值这样一些道德问题。男女主人公在追求行动的自由时,经常遇到同基督教道德之间的矛盾。他的大多数影片表现了当代知识分子的道德情感,深得法国和许多其他国家的知识分子的喜爱。侯麦向来奉行“业余电影”的主张,他的影片几乎都是由自己编剧,也是由自己的公司投资制作的。虽然他的大多数影片为低成本影片,但始终能够赢利,这是他不断进行艺术创作的前提和保证。电影作品具有很强的文学性,对白多,如同室内剧,镜头简洁,讽刺但不刻薄。题材来源于当代社会的感情纠葛和心理涌动,没有大起大落的戏剧性。他的影片风格朴实无华,不追求强烈的视觉效果,而是力图启发观众的思考,重点放在表现人物的心理反应上。影片的故事经常发生在优美的环境中,这种优美中往往带有几分凄凉,与人物心理形成对比。看似平常的情节就是影片的全部,观众想要看个故事,但其实其中并没有什么故事,像每天的生活,娓娓道来的是生活点滴,平淡中却意味深长。侯麦是个古典型的男人,喜欢优雅的法国传统。对他来说,真正新颖的不是形式,而是隐藏在这些形式后面那些永不会过时的思想-对人类永恒的矛盾境遇的个人化思索。他是现代电影中的“新古典主义者”。 侯麦对新闻界严守私生活的细节。对他的传闻有时近乎伪造,比如说他拒绝乘坐出租车,因为他不愿意对空气污染有所贡献。还有一次,他请一位作曲家写一部交响乐,并准备在影片中以人耳不能听见的音量来使用。在拍摄《我在莫德的一夜》时,他将开机日期推迟了一年,因为他坚持必须在圣诞节时拍摄他的关键场景。 他的电影与其他大师最不同之处在于他几乎永远在描写普通青年人的心理状态,而这些看似平常的情节就是影片的全部。埃里克·罗麦尔的电影讲究对白,看似普通,但其实是非常简练与生动的,观者看片时仿如身临其境,体会剧中人物的心路,等影片结束,好像认识主人公很久了,重看时恍如老友重逢。埃里克·罗麦尔的影片应该作为一个个系列来看。法国电视台在播放《四季》系列的时候就是每周放一部,那样的观影方式是最完美的。他的每部作品彼此都有联系,放在一起看,才能发现其中蕴藏的乐趣。
人物荣誉
1967年《女收藏家》,1967年届柏林电影节评委会特别奖 1969年《在莫德家的一夜》,1969年戛纳电影节金狮奖(提名)、197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提名)、1971年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提名) 1976年《O女侯爵》,1976年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大奖 1983年《沙滩上的宝莲》,1983年柏林电影节最佳导演银熊奖/费比西奖 1984年《圆月映花都》,1984年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狮奖 1986年《绿光》,1986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费比西奖 1992年《冬天的故事》,1992年柏林电影节普通评审团奖/费比西奖 1998年《秋天的故事》,1998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2001年《贵妇与公爵》,2001年欧洲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提名) 2007年《男神与女神的罗曼史》,2007年年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提名) 传记《埃里克u2022侯麦》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