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屈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屈原,楚国,秦国屈原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子女争议
关于屈原有几个子女,主要有6种说法。
一是“四子”说,湖南邵阳一带于清代乾隆年间修撰的屈氏族谱说屈原有4个儿子,长子承开,次子承元,三子承天,四子承贞。湖南省社科院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于2003年出版的《中华姓氏源流史》,以及四川泸县、双流县的清代屈氏族谱上也有这样的记载。
二是“三子”说,在陕西耀县和安徽东至县发现屈原有3个儿子的说法。《耀州志》上说:屈原死后,他的3个儿子都进入秦国,其中一个在耀州改姓为孙,并说隋唐医学家孙思邈是其后裔;一个家居蒲城,仍然姓屈;另一个在韩城,改姓为房。但都没有记载具体名字。安徽东至县黄荆村保存的乾隆四十一年屈氏族谱记载屈原有3个儿子,长子称孟师文华公,次子称忠虞武安公,三子称季敏孝思公。
三是“二子”说,北京国家图书馆和江苏大学、常熟市图书馆珍藏的《临海屈氏世谱》记载屈原有两个儿子,一个叫屈署,一个叫屈鲋,又称屈侯鲋。
四是“一子一女”说,清代《长沙府志》说屈原有一女名叫绣英,也称纬英,并说其墓在湖南益阳花园洞。清代《桃江县志》有同样的记载。明代《蕲州志》说屈原有一子,俗名“黑神”,同治年间的《益阳县志》又说“俗呼凤凰神”。
五是“一子”说,麻城市沈家庄保存的民国七年的《熊氏族谱》记载屈原有一子,名“岳”,并说屈原受“屈”也就是受“冤屈”而死,所以他的这个儿子又恢复为熊姓,因为屈原的远祖叫熊绎。
六是“一女”说,湖南汨罗一带民间传说屈原有一女叫女�粒�汨罗屈原纪念馆原馆长、屈学专家刘石林写有一本《汨罗江畔屈子祠》一书,其中对此专门有考证,认为女�廖�屈原之女。
后世纪念
宋玉悼词
屈原死后,当时社会不少人都不认可他,就像司马迁说的“不容于世”,直到宋玉,他是第一个为屈原写悼词的人。“夫君子之心也,修乎已不病乎人,晦其用不曜於众,时来则应,物来则济。应时而不谋己,济物而不务功,是以惠无所归,怨无所集”从悼词中宋玉表达了对屈原的理解和惋惜。宋玉在辞赋上学习屈原,并且在屈原的基础上对楚辞进行了发展,所以在当时人们将宋玉称作是继屈原以后最杰出的辞赋家。
文物建筑
屈原祠
屈原祠最早建于唐朝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与重庆的张飞庙、白鹤梁、石宝寨一起成为三峡库区文物搬迁复建的四大单体建筑。屈原祠占地2万多平方米,投资5000多万元,是三峡湖北库区规模最大的地面文物复建工程。新屈原祠采用石木结构,继承了老屈原祠的地域特色和传统工艺。
屈原祠内共分12个展览陈列厅,分别为前殿、南北陈列室(其中包含屈原作品及历代诗人赞颂屈原作品碑廊)、大殿(祭祀厅)。秭归屈原祠,记录了一代又一代屈乡儿女缅怀先贤的动人事迹,也保存了屈原祠风雨沧桑的历史过程及其古风遗韵。
屈原墓
屈原墓一共有两处,一处是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凤凰山屈原故里景区内。屈原墓重建于清道光七年,1976年兴建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时搬迁到秭归老县城向家坪。2006年因三峡工程兴建,湖北省文物部门决定将其复建到凤凰山上,以恢复其历史原貌。
另一处位于湖南汨罗市城北玉笥山东5公里处的汨罗山顶。因在2公里范围内有12个高大的墓冢,这些墓冢前立有“故楚三闾大夫墓”或“楚三闾大夫墓”石碑,相传为屈原的“十二疑冢”。屈原墓园附近有3座规模颇大的寺庙,分别是保缘寺、普济寺和普德大庙。
屈原岗
历史上河南西峡地处秦头楚尾,扼秦楚之咽喉,通陕甘之通道,曾有一段时期一部分属于楚国一部分属于秦国,战国后期,楚国多次屯兵于此抗秦国。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也在此留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主要的有屈原岗、屈原庙等。
《明嘉靖南阳府志》:“内乡县有屈原冈――三闾大夫扣马谏怀王”。(注:今西峡县历史上隶属于内乡县)
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内乡县志》卷一详细记载:“屈原冈在(内乡)县北60里,昔楚怀王兴师伐秦,为秦兵所击,败北归楚至此地,追念屈原亟呼之,后人因以名其地。盖史记所载大破楚师于丹淅时也。”
明代诗人李�诗词《屈原岗》:“灵修何到此,应问古迹难。试向高冈想,将无是屈原。”
屈原岗位于河南省南阳市西峡县回车镇。相传屈原流放于汉北,他听说楚怀王欲到武关(今陕西商洛东)与秦王会盟,便在此岗拦住怀王“扣马谏王”,秦如虎狼,决不能去。怀王不纳,屈原在岗上捶胸顿足,仰天长叹:“荃不察余之中情兮,恐皇舆之败绩。”后怀王被俘,客死秦国。后人为纪念这一事件,将此岗称做“屈原岗”。岗上原有一座屈子庙,内塑屈原披头散发、面孔朝天的行吟图像。现仅存“屈原岗”三个大字的青石碑一方。岗上屈原岗小学后院内有屈原庙,创修时间已无从考证。庙宇为砖木结构瓦房,于清末民初重修,庙内墙壁和木梁上撰刻有大量楚国风格的壁画,屈原岗是目前全国唯一历史遗存下来用屈原名字命名的古地名,现已经成为西峡屈原文化的一张名片。
屈原庙
河南西峡屈原庙是中国最早的屈原庙。《后汉书·延笃传》:延笃“遭党事禁锢,卒于家,乡里图其形于屈原之庙”。延笃,字叔坚,南阳人。生年不详,卒于汉桓帝永康元年(公元167年)。《后汉书·延笃传》关于南阳屈原庙的记载,是已知见于正史的最早的关于屈原纪念建筑的记录,这说明最迟在东汉,南阳已建立了屈原庙。
屈原庙位于屈原岗上,有三座各三间的清末建筑风格砖木结构瓦房,是历代文人墨客祭祀吊唁屈原西边那座正间后山墙镶有清戊寅年间(1878年)内乡知事高袖海题写的石碑文,石碑正中竖写:“楚三闾大夫屈子神位”。左右两侧镶刻有对联,上联为:“清节表三闾想当年芷泽行吟香草馀骚客赋”;下联为:“忠魂昭一代怅今日菊潭奉祀落英犹是楚臣餐”;横批为:“清忠一世”。西山墙上镶嵌有民国重修着屈原庙石碑,碑文记载:“此屈夫子祠也,据屈夫子祠肇建于关帝庙东边,渺焉,斗室不堪容膝,乡人士爰改建于兹,规模极欲其合法,栋宇力求其宏畅,庶有以慰夫子在天之伟大忠魂于既祗,申屈拜者亦得以进退周旋而无憾也。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四月吉日。”屈原庙的墙壁上绘制有大量具有楚风格的壁画,屈原庙现存主要文物还有:明朝“犀牛望月”柱顶石、“八仙过海”洗舆用具、清朝“二龙戏珠”碑碣、功德碑等文物30余件。
中国屈原学会的专家曾到屈原庙考察,认定屈原庙里的壁画和湖南马王堆里有相似的地方,并在屈原庙的墙壁上发现有唐代的方砖。由此推断,屈原庙在唐代已经修建,后历代修建。
端午佳节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中国人民祛病防疫的节日,吴越之地春秋之前有在农历五月初五以龙舟竞渡形式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习俗;后因诗人屈原在这一天死去,便演变成了中国汉族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部分地区也有说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曹娥等说法。
上一篇:卫出公简介(资料简历图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