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了大地的丰收)-大地时代
耕地,娄底,娄底市(为了大地的丰收)-大地时代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了大地的丰收(大地时代)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湘中大地,春意盎然。
从紫鹊界梯田到白马田凼,从资江两岸到涟水河畔……到处是忙碌的身影,呈现出勃勃生机,正在为今年粮食的丰收描绘着五彩斑斓的幸福底色。
娄底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下辖5个县市区和1个国家级开发区、1个两型社会试验区,总面积8110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近年来,娄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粮食安全作为首要任务,全力以赴抓好粮食生产。2020年,面对春耕备耕时的"疫情关",水稻双抢时的"洪涝关",秋收前的"阴雨关",坚持"疫情防控""粮食安全"两手抓,用勤劳的双手捧出了沉甸甸的果实:
全年粮食生产面积365.48万亩,总产156万吨;出栏生猪305.63万头;蔬菜播种面积88.42万亩,总产175万吨;实现农业增加值199.55亿元,同比增长4.4%,增幅排名全省第一。以占全省4.6%的耕地,生产了全省5.1%的粮食。以占全省5.3%的人口,出栏了全省7.5%的生猪。
娄星区水洞底镇撑田村集中育秧点,村民开展双膜无盘育秧作业。
村民在涟源市平康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育苗基地作业。
坚持"五个一起抓",粮食生产高位推进
"各县市区、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市农业农村局:确保完成91万亩早稻种植分解到你县市区的任务,是一项严肃的政治任务。请亲自调度督导,利用好假期时间,确保不误农时。"这是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刘非在2020年4月3日,疫情防控和春耕备耕的关键节点写的一封信。
在湘中娄底,粮食生产一直是高位推进的政治任务。全市的耕地面积虽然仅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4.6%,"蓑衣大丘""斗笠大丘"随处可见,人均耕地仅0.63亩,远低于全省0.8亩和全国1.3亩的平均水平,但从未因总量不大而放松工作,从未因禀赋不足而放低要求。
按照市委的要求,遵循"粮食油菜一起抓、大县小县一起抓、水稻旱粮一起抓、大户散户一起抓、严守耕地红线与治理抛荒撂荒一起抓"的"五个一起抓"思路,娄底市各级高度重视粮食生产。
领导靠前示范带动。书记、市长带头抓粮食生产,深入田间地头开展调研,多次组织常委会、常务会安排部署相关工作。市委、政府分管领导高度负责,经常出现在田间地头,指挥在生产一线。全市上下形成了领导带头、责任分明的粮食生产工作机制。1月11日,2021年全市粮食生产工作现场推进会在双峰县召开,率先在全省拉开了春耕备耕生产的序幕。
部门强化指导服务。农业农村部门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在任务分解、农资打假、作业培训、农技推广、督促检查等方面切实履责。仅农资打假一项,2020年以来,出动执法人员4076人次,立案查处假冒伪劣农资案件31件,下发责令整改通知书150份,打击了假种子、假农药、假肥料和劣质农机等"绊脚石"。
创新模式积极参与。新化县在村里实行了"共管模式",县级下发的双季稻规模经营补助和上级财政支持资金收入统一归村代管,村里统收统付,村里及时公布双季稻生产开支。农户只负责田间管理,收获的早、晚稻都由农户所有。新化县炉观镇大新村村民杨大爷见到记者一脸笑容,他说:"现在种田好啊,早稻种子国家提供,村里负责统一育秧、统一翻耕、统一管水、统一收割,我们除了管管田、打点农药和化肥,就只要晒晒谷子啦!"
这种模式一经推出就受到老百姓的积极拥护,农户的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在炉观镇7个村得到推广,并在新化乃至全市推广。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袁若宁表示,这种方式不仅破解了双季稻推广难题,而且确保了粮食产量整体提高,目前全市已推广面积达8000亩。
坚持“铁八条”,耕地抛荒从严整治
2月28日,随着两台耕田机“突突突”的作业声,双峰县青树坪镇归古新村一块流转耕地抛荒一年后被镇政府强制收回。新的“主人”———向阳红现代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准备用它种植双季稻,这是娄底今年治理耕地抛荒的一个镜头。
娄底人多地少,仅有耕地面积288.94万亩,其中水田207万亩。由于地处衡邵干旱走廊,“下雨三天需防汛,天晴三天必抗旱”,已成为制约娄底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丘陵山区季节性缺水、地质灾害易发、耕地质量偏低。长期以来,受种粮效益差、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劳动力短缺、土地流转率低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原本稀缺的耕地抛荒撂荒曾一度严重。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刘非在年初的市委农村工作会议上掷地有声:“要采取‘长牙齿’的措施,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2021年,市委、市政府出台八条硬措施,确保永久基本农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强化责任担当。建立市级领导包县、县级领导包乡镇、乡镇领导包村、村组干部包组的耕地抛荒治理工作体制。
———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以奖代投,全市每年安排粮食发展资金近3000万元,专项用于治理耕地抛荒。
———加速耕地流转。强化村集体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耕地管理,耕地抛荒1年以上的,由村级组织代耕,代耕者享受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对耕地抛荒2年以上的由村集体依法依规收回其经营权并组织流转耕种。由乡镇统一建立土地流转平台,引导建立村级土地流转平台,力争全市2021年土地流转率提高10%以上。
———加大调度力度。市、县、乡、村、组层层建立耕地抛荒治理台账,明确责任人员。每年3月20日到9月30日,市里实行一周一调度。
———抓好治理典型。鼓励各县、乡、村采取务实管用、灵活的好措施奖励正面典型,惩治恶意抛荒,形成“种粮光荣、抛荒可耻”的导向氛围。
———加强核查管理。建立治理台账,应用卫星遥感监测等技术,对耕地抛荒面积进行动态管理,摸清抛荒底数。市县粮食生产专办每年4月、7月和9月中旬分三次开展核查,实行遥感监测和耕地抛荒治理台账比对,核查比对结果由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后及时上报市里。
———严肃追责问责。市粮食生产工作专办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对耕地抛荒治理实行考评通报制度。
———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建立市县耕地抛荒信息举报平台,设立举报有奖制度。对举报信息做到“凡是有举报,必有核查答复”,一经查实,一条信息给予举报人1000元的奖励。
在双峰县甘棠镇,今年多位村干部华丽转身成为种粮大户,主动承担起抛荒整治的重任。“我今年主动流转耕地800多亩,准备种植双季稻500多亩。”接草村党支部书记朱子章高兴地告诉记者,把无人耕种的土地流转下来复种,既可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还能带动农民就业。金湖村党总支书记朱松青,为了配合整治抛荒地特意购置了一台小型挖机,他流转耕地800多亩,购置各种农业机械100多万元。栖凤村党总支书记朱建辉整村流转耕地700多亩,准备种植双季稻400多亩;大富村支部书记朱玉春流转土地260亩,全部种植优质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