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战时间)-二战时间
塞尔维亚,俄国,帝国(一战时间)-二战时间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898年7月10日,法军意气风发,他们经过14个月的艰苦跋涉终于占领了法绍达。但实力增强的英军杀了个回马枪,一个小型炮舰舰队在帝国主义政策明星人物霍雷肖·赫伯特·基齐纳的率领下,到达这座孤悬的港口。双方均据理力争,坚称己方有权在此驻扎,最后达成妥协,同意在港口同时升起英国、法国和埃及的旗帜。同时,法国本土的两院议会激烈地讨论战争的相关问题,最后发现胜利取决于海军的实力:法国军舰虽机动灵活,但排水量小,无法与大块头的英国军舰抗衡。于是,法国撤军,双方议定殖民地的法定边界。
法绍达事件后,英法关系恢复正常。清晰的边界划定产生了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双方的压力,摆脱了数百年间时断时续的流血冲突,开启了联盟合作的新征程。
1903年6月11日
“黑手会”下黑手
随着塞尔维亚国王命丧秘密组织之手,奥地利与塞尔维亚的友谊也结束了。
塞尔维亚国王亚历山大·奥布雷诺维奇属于亲奥地利派,民意支持度极低。当时,政变军官强行闯入王宫,将国王夫妇从藏身之处揪出,残忍杀害。这个惊天丑闻震动了整个欧洲。
这一暴行是“黑手会”所为。“黑手会”是一个激进的民族主义秘密社团,致力于从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手中恢复“塞尔维亚人”的国土(波斯尼亚、马其顿、克罗地亚等都包括在内)。“黑手会”在塞尔维亚主力部队中盘根错节,新政府因担心成为下一个被无情暗杀的对象,拒绝屈从欧洲各方压力逮捕嫌犯。后来,参与密谋的关键人物德拉古廷·“阿皮斯”·迪米特里耶维奇成为“黑手会”的领导人,他还同时担任塞尔维亚军事情报部门的首脑。1911年,他借助这种强有力的双重身份发动了对奥匈帝国皇帝弗朗茨·约瑟夫的刺杀,但行动失败。3年后,他成功地策划了对弗朗茨·斐迪南臭名昭彰的袭击。
1905年3月31日
德皇造访丹吉尔
德国离间英法两国的行动失败
1904年4月8日,法国和英国《挚诚协定》签署,结束了两国在非洲和亚洲的殖民争端。为了试探英法两国的协作程度,威廉二世抵达丹吉尔,发表演讲支持摩洛哥独立。法国正计划接管摩洛哥成为其保护国,威廉二世的做法令其十分懊恼。
威廉二世希望利用随后的会议缓解局势,并以此为契机,慷慨给予法国对摩洛哥的有限控制权,使其向德国靠拢,孤立英国。但令他惊讶的是,英国外交大臣爱德华·格雷爵士全力支持法国,德国再一次遭到孤立。丹吉尔危机的解除为1911年阿加迪尔危机的应对提供了借鉴经验,尽管这次德国的赌注更高——一艘德国战舰沿海岸游弋宣示利益,法国和西班牙的部队在摩洛哥街道上部署,但德国人的目标一如既往,结果却丝毫未变:法英两国的军事依存度有所提高,法国守住了摩洛哥,顶住了德国的政治攻势。
1905年9月5日
日本遏制俄国的殖民扩张
俄国在亚洲的殖民野心日益膨胀。1904年2月8日夜间,日本人对停泊在亚瑟港(现为旅顺口)的俄国舰队发动了毁灭性攻击。
日本对俄国的这一打击不仅使沙皇专制政权因1905年革命而濒于覆灭,而且迫使俄国将目光投向西方以扩大其影响力。朝野各派着眼于提升俄国在斯拉夫地区的影响力,东正教民族主义势力也有所增强,俄国的外交政策越来越集中于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同时,为了使黑海的舰队自由出入地中海,俄国夺取土耳其海峡控制权的欲望也越发强烈。
1908年10月6日
奥地利接管波斯尼亚
1878年起,奥匈帝国部队就已进驻奥斯曼帝国波黑行省,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权有名无实。俄国外交大臣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与奥匈帝国外交大臣阿洛伊斯·艾伦塔尔经过一系列书信往来与6小时密谈,达成协议,俄国同意修订1787年条约,准许奥匈帝国全面控制波斯尼亚。当奥地利人宣布自己的主张时,伊兹沃尔斯基像其他欧洲政治煽动者一样义愤填膺(但绝没有像塞尔维亚那样出离愤怒)。当维也纳威胁要公开秘密会议纪要证明伊兹沃尔斯基两面三刀时,俄国才退缩并迫使塞尔维亚接受吞并的结果。
这一事件促使塞尔维亚民族主义和公众仇恨的对象发生了转变,至今仍是困扰马其顿和科索沃的心魔。同时,如果奥匈帝国接管波斯尼亚,意大利作为与奥匈帝国和德国三国同盟的一员,则将根据多年前的承诺获得克罗地亚的海岸领土。但奥匈帝国背信弃义,意大利政府愤愤不平。1915年,意大利一怒之下加入了三国协约集团。
1911年9月29日
饿虎扑食的意大利
意大利入侵利比亚,触发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英国和法国瓜分了奥斯曼帝国的边疆,意大利则突然入侵奥斯曼的中部省份利比亚,世界其他国家都为之一惊。意大利运用先进技术结合空中侦察,很快占领主要城市,之后却陷入游击战与反击战的泥潭。同时,意大利人对多德卡尼斯群岛(希腊最南端的岛屿)发动了粗暴的海上攻击,土耳其人伤亡惨重,被迫进入防御状态。
这在巴尔干半岛引发了连锁反应(由俄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挑动),导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爆发。意大利对利比亚的占领表明其在外交关系上已经疏离了传统盟友。他们事先没有征询三国同盟伙伴德国和奥匈帝国(两国都致力于保持奥斯曼帝国的完整性)的意见,直接与法国和英国休战了。
1912年1月21日
法国投票支持民族主义
反德强硬派雷蒙·普恩加莱在民族主义浪潮中当选总理,1911年7月阿加迪尔危机后,他突然转向右倾。1913年,他出任总统,加强了对外交政策和最高战争委员会的控制,并派出资深政治家蒂菲奥勒·德尔卡塞(被威廉二世称作“威胁德国的最危险的法国人”)担任驻俄国大使,以更好地协调法俄两国的军事战略。
普恩加莱政府为战争做准备时,很可能通报了俄国大使亚历山大·伊兹沃尔斯基,俄国因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与奥匈帝国发生任何冲突,都会得到法国的支持。
法国政府的鹰派认为,俄国的全力以赴是巴尔干战争获胜的最有力保证,而且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的入侵将使二元君主制陷入瘫痪,协约国盟友就可以放开手脚应对德国。
1912年2月12日
英德两国军事谈判破裂
对舰船制造设置上限?免谈
两国因疯狂进行舰船制造竞赛已经筋疲力尽,但这种狂热也构筑了英国民族自信的脊梁,德国则同样提升了国际地位。英国战争大臣理查德·伯顿·霍尔丹秘密访问柏林,试图制止军备进一步升级。
国家尊严的平衡往往太过脆弱。德国希望英国承诺在以后的任何冲突中都能保持中立,而英国将海军优势作为筹码,却没有因此得到德国的慷慨回馈。
结果,霍尔丹空手而归,海军建设并未减速,更加重要的是,德国将英国进一步推向了与俄国和法国的军事结盟。
1912年9月30日
俄军大秀肌肉
第一次巴尔干战争如火如荼,俄国将炮口对准奥地利
一年前,意大利入侵了奥斯曼帝国控制的利比亚,巴尔干同盟成员国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和黑山都加快步伐从奥斯曼土耳其手中夺取领土,其保护国俄国已经明确表示支持。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