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小艾伯特实验(小艾伯特活了多久)
妈妈,绒布,小猴子小艾伯特实验(小艾伯特活了多久)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小艾伯特实验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小艾伯特实验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来源 | 小楼聊心理(xiaolouxinli)
做心理咨询师这几年,真的听到非常多关于孩子的心理问题,不合群、抗挫能力差、不会社交,甚至还有些抑郁、自闭、自卑等问题……
很多人认为,这么小就有这些问题,肯定是天生的。
基因对孩子的格有影响没错,但很多人都不知道,这些问题也可能是,从孩子一出生起就慢慢形成了。
这并非空口说白话,早在上个世纪,就有心理学家做过实验印证过一点。
其中有一个实验,很残忍,但却拯救了全世界的孩子。
今天想和大家讲讲这个实验,希望能给有育儿困惑的大家,带来一些思考。
#01
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当时有个特别权威的心理学大师,名为华生。这位大师说了一个影响特别深远的一段话。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华生做了一个经典的行为主义实验——小艾伯特实验(Little Albert experiment)。
1920年,华生在医院找到了9个月大的小艾伯特,这个可怜的小男孩,母亲是残疾儿童的奶妈。
她不懂什么是心理学,只知道让孩子做实验的话,一天会有1美元的报酬。
一开始,华生让男孩接受了一系列基础情感测试,摸各种物品,小白鼠、小兔子、小狗、小猴子、面具、棉絮、报纸等等。
对这个世界一无所知的小艾伯特,对这些东西并不害怕。
2个月后,小艾伯特接近1岁了,华生残忍的实验也开始了。
一开始,他们让小白鼠靠近小艾伯特,他不仅不害怕,甚至还用手去抓小白鼠。
但在后来的实验中,每当艾伯特摸小白鼠时,华生就在背后用铁锤敲击悬挂的铁棒,制造响亮的声音。
结果小艾伯特被吓得大哭,表现出了极度的恐惧。
经过几次刺激配对后,小白鼠再次出现在小艾伯特周围时,他感到非常痛苦,一看到小白鼠就想躲开。
后来,小艾伯特对小白鼠的恐惧,延伸到了其他类似的事物上。之前给他摸过的小狗、猴子、面具等等,都能让他害怕。
华生根据这个实验得出结论:恐惧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后天习得。
但是,华生一心只想寻找恐惧的联系,却没想过怎么解除恐惧。他承诺会为小艾伯特治疗,却没有兑现。
可怜的小艾伯特,去世的时候,年仅5岁。
即便如此,华生依旧坚持自己理论,他甚至还将这种方式用在自己的儿女身上。
为了塑造孩子的格,矫正孩子的行为,他们被当作牲畜一样对待,度过了极其悲惨的童年。
因为长期压抑感情,压抑人,他的孩子们无一例外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
他与前妻生的女儿多次未遂,儿子一直流浪无家可归,而他另一个儿子在30岁时也因为无法摆脱父亲的阴影而。
华生的家庭支离破碎,但不影响他的理论风靡全美,后来风靡全世界。
那些所谓的哭声免疫法,延迟满足法,婴儿独立睡眠法等等,都是华生理论的衍生品。
虽然到目前为止,这些方法依旧变着法儿被沿用,但大部分都已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大家能有这种意识的觉醒,得感谢一个人。
他的名字,叫哈洛。
#02
哈洛也是一名心理学家,他不认可华生的观点,认为“爱”才是养育孩子的关键。
为了印证自己的观点,他也做了一个轰动全世界的实验,恒河猴实验。
恒河猴的基因和人类非常相似,它们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也是最贴近人类的。
一开始进行的实验叫“代母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的小猴子关在笼子里,并找来两个假猴子充当母猴。
一个假猴妈胸前挂着奶瓶,能给小猴子提供奶水,另一个则用绒布制作得非常柔软,靠起来非常舒服。
一个满足食物需求,另一个满足爱的要求。按照华生的理论,挂着奶瓶的假猴妈,会更受欢迎。
没想到,实验结果却打脸了华生的理论。
那个摸起来很舒服的绒布妈妈,居然打败了有奶的铁丝妈妈,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粘着绒布妈妈,只有饿了才会去找奶瓶妈妈。
小猴一吃饱马上离开,有些甚至一刻也不愿意离开绒布妈妈,就算喝奶也要挂在绒布妈妈身上。
不过,哈洛觉得这还不够。
他开始将一些小猴子会害怕的东西放进笼子里,小猴宝宝被吓坏了,赶紧往绒布妈妈怀里钻,挂着奶瓶的妈妈被晾在一边。
最后哈洛干脆把绒布妈妈拿走,只剩下奶瓶妈妈,然后继续用玩具吓小猴子。
即便害怕得瑟瑟发抖,小猴也不靠近挂着奶瓶的妈妈。没有绒布妈妈的怀抱,它就蹲在地上缩成一团,一边颤抖一边尖叫。
这个“代母实验”,让哈洛得出一个结论,爱源于接触,并非食物,温暖的接触是母亲的基本。
也就是说,亲近的接触是孩子的心灵健康成长的关键。
#03
结论出来了,但实验还没完。
那些在绒布妈妈的呵护下成长的小猴子,问题也逐渐暴露。哈洛将它们放回猴群中,却发现它们和正常猴群格格不入。
它们没办法和别的猴子相处,很孤僻,很自闭,有抑郁倾向,甚至有些猴子还会自残,攻击别的猴子。
这个现象让哈洛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这些猴子还能繁殖吗?
接下来,他用这些猴子继续做实验,也就是“繁殖实验”。
哈洛发现,参与实验的猴子,不论公母,都对交配失去了兴趣。
公猴看见母猴没有反应,母猴遇见经验丰富的公猴也会奋起反抗,最后,实验室人员用“强暴架”固定母猴的身体,才完成交配,实现繁殖。
可小猴子出生后,问题又来了。
这些母猴根本不愿意管小猴子,有的还会暴力殴打自己的孩子,更有残忍的猴妈妈将自己的孩子杀。
很明显,这群猴子根本没有养育后代的能力。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这让哈洛百思不得其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又策划了一个“摇摆试验”。
这次提供的绒布妈妈不再是静止的,它可以晃动,新的一批小猴子进去后,可以和晃动的绒布妈妈互动、玩耍。
结果奇迹出现了,能够互动的小猴子,成年后也基本正常,能交朋友,能谈恋爱。
于是哈洛得出另一个结论:
他认为,爱存在的三个变量是触摸、运动、玩耍。如果你能提供这三个变量,那就能满足一个灵长类动物的全部需要。
这一观点的提出,完全颠覆了华生的观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