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郭鹤年(郭鹤年简介)
中国,马来西亚,生意郭鹤年(郭鹤年简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良好的沟通技巧,是拥抱世界的法宝】
郭鹤年始终以商人定义自己,很少参与政治,也不爱抛头露面参与社会活动。但他又始终是敏锐的政治和时局观察家,并与政商各界保持着良好的关系。
“一个人如果能够拥有良好的沟通技巧,那么这个世界就会更加靠近他。”郭鹤年说。
郭鹤年的沟通技巧来自他良好的语言与文化基础。郭鹤年的父亲郭钦鉴1909年落脚马来西亚,从店员奋斗成当地有名望的商人,母亲则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家闺秀,这是他得以打下良好语言与文化基础的关键。
基本上,郭鹤年一生都是行走在精英阶层。
他在马来西亚极负盛名的新山英文书院打下英文底子,并与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敦阿都拉萨、第三任首相胡先翁成为校友;他在马来西亚最为著名的华文学校宽柔中学系统地接受了华文教育,之后进入另一所名校新加坡莱佛士学院深造,在那里——
他与马来西亚两位总理拉扎克、侯赛因·奥恩成了校友;还眼睁睁地看着同窗李光耀如何“想赢得每个争论”、“身上也散发些些许的优越感”。
1954年,郭鹤年还前往伦敦学习和考察,天天流连于伦敦的商品和股票交易所,从中领略到当时最先进的经济运作思维和手法之奥妙。
【巧施障眼法,为中国打赢漂亮仗】
1973年4月,郭鹤年接到一个特别的任务。
中国外经贸部所属的华润公司找到他,告诉他国家现在很紧张,大量缺糖,而且钱也比较缺,希望他帮忙,低价从国际市场买30万吨的糖,同时也买一些期货在行情波动时进行套利。
虽然郭鹤年当时已是世界顶尖的食糖贸易商,但即使他愿意低价,手上也没有这么多货可以卖给国家。
30万吨在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数字,郭鹤年估计,如消息公开,会让糖价上涨20%到25%。
因此,这个生意必须绝密进行。
要在绝密中买够30万吨现货,还要同时买期货,这是相当高难度的事情,但听到是国家需要,而且这么信任他,郭鹤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这个忙我一定帮,但我们都得非常之抓紧,要想得快,做得快。”郭鹤年还同时承诺,将把自己的生意冻结起来,专门用一两月时间来替国家做这个事。
郭鹤年分析后认为,只有去巴西才能买到这么多糖。
但作为“亚洲糖王”的他太招眼,如果亲自去一定会引起猜测。恰逢两三周后,日内瓦有个大规模的国际糖业大会,平时很少出席这类活动的他决定:派人到巴西去买糖,自己则特意报名去参加这个会议。
“我想,我和他们一起开着会,他们就不会想到是我在买糖吧。”郭鹤年回忆。
一场惊心动魄的商战就这样展开。
在日内瓦的郭鹤年,一边和国际同行推杯换盏、觥筹交错、“虚情假意”,一边抓紧部署和跟进着巴西的行动,“每一天都很紧张,过得提心胆”。
巴西行动的关键期,一位英国商人还吓了郭鹤年一大跳。“他把我拉到一边,很神秘地和我讲:你知道吗?最近巴西很奇怪,两三个从来没见过的、很年轻的亚洲人,天天在糖区进出,好像有大事要发生。”
郭鹤年一阵心惊,装着很诧异也很重视的样子和对方说:“是吗?你还有什么行情、什么消息,一定要告诉我啊。”转身,则是一脑门子冷汗。
“可见他们的情报好厉害。”
▲郭鹤年(左)与当年买糖的助手
第二天,巴西的年轻人给郭鹤年传来了好消息。“大会上,有人正演讲,广播传出一个声音,叫Robert Kuok,我的英文名,说有国际电话找。”
郭鹤年赶紧接了这个电话:“巴西的同事告诉说,我们有一点进展了。我说,你要快啊,要飞快啊。不然,消息出来要爆啊,而且这边已经知道一些苗头了。”
三、四天后,郭鹤年大获全胜了。
一战下来,他不但成功用低价为中国解决了30万吨食糖,还通过期货市场为中国赚了500万美金。
▲数据来源:中国债券信息网
有数据显示,1973年,中国的外汇储备是:-8100万美元。郭鹤年一战为中国赢来的500万美金,一下超过举国的外汇储备,绝对是雪中送炭。
但作为国际大糖商的郭鹤年,却没从这么大的行情中赚到一分钱,相反还丢掉两个月的生意。
“如果我的公司也加入其中,肯定可以挣钱。”郭鹤年说:“但我不能那么做。因为这样就是对中国的不忠。这样说,可能太隆重。我的原则是,即使一个普通的生意,你答应了人家,也不应该跑两匹马。”
【不要让让外面看不起我们中国人】
郭鹤年一直以中国人身份自豪。“父母从小也是这么教育,我们始终是中国人,不要忘本。”
他在北京投资国贸中心,前后持续超过30年,而这项目则是从为中国人争气开始的。
▲北京国贸中心
1984年,一个伙伴找到郭鹤年,要他竞争一个项目。“他讲北京建国门外有个大项目,要做成面向世界的窗口和标志。”郭鹤年说,这样的项目一定有人竞争,如果是自己人我们就不要参与了。
但伙伴告诉他,是美国财团和日本的一家银行在主导。“听到这个消息,我想,今天的中国还必须靠外国人吗?”于是,他立即做出决定:
“我们要争志气,不要给外面人看不起我们中国人。刚好我有一亿多美元现金在香港盘古银行,这个事情,应该我们中国人自己来做。”
80年代末,很多外商撤资而去,郭鹤年依然逆势加码对中国的投资,成为引领海外华商乃至外商看好中国的标杆旗帜。1990年,邓公还专门花40分钟接见他,并评价道:你和我一样,都是引路人的角色。那也是邓公代表中国的最后一次正式对外会见。
如今,郭鹤年依然看好中国,为中国自豪。
“只有国家发财,国家发展,我们才能跟着发展。假如没有中国的发展,国贸也就是第一期,就不会再发展了。这是中国人今天的伟大,中国人的福气。几千年的历史,中华民族没有像今天这么好的日子,我们感到自豪,也要珍惜,要努力,让将来更美好。”
【打大算盘,不打小算盘】
郭鹤年说自己不是个有本事的商人,很多生意如果换成手段更厉害的,都不会像他这么做。比如那么早就到中国投资,从投资回报来说,就不是精明的决定。
比如,投资国贸中心时,国内的投资环境很不完善,市场也没起来。如果他将这笔钱放到海外,回报一定更大。后来在中国做酒店,做食用油,也都是“要像种树那样,一棵树种下去要好多年才能摘果”。在他不断把海外赚到的钱往中国输送的时候,在海外赚得盆满钵满的人,甚至笑话他,做了看不到头的生意。
多年后,谈及这本账,郭鹤年说:“大算盘我会打,但小算盘,我不打,也打不到那么精。”
打大算盘,不打小算盘,也是他20来岁时就坚持的生意经。当时,他做大米、食糖生意,一些同行用恶劣的手段和他竞争。比如,把海水掺到糖里找保险公司赔偿,然后想办法把糖处理出来,低价和他竞争。
眼睁睁看到不少人赚大钱,但郭鹤年宁愿慢一点、亏一点,也只用正面来发展。“我那时就有个信念,要看大利益,看长远,做得正,才能做得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