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田其祥(田其祥罪行天涯论坛)
寿光,蔬菜,大棚田其祥(田其祥罪行天涯论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田其祥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田其祥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9月25日,“最美奋斗者”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表彰新中国成立以来涌现的英雄模范。改革先锋、全国优秀员,市委原副、市长,原寿光县委王伯祥,再获党和国家表彰,荣膺“最美奋斗者”称号。
就在此前一天,省委副杨东奇代表省委、省向王伯祥转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制作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对他在改革发展中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感谢。
近日采访王伯祥。他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了一个又一个艰难险阻,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处在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才成就了潍坊的发展、寿光的崛起,成就了潍坊大地“一代又一代奋斗者”的创业成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继续顽强拼搏、不懈奋斗。
王伯祥是推动潍坊改革发展的奋斗者的杰出代表。他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坚定理想信念,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富民强县强市的重任扛在肩上。特别是在担任寿光县委的几年时间里,集中力量办了三件事:搞了蔬菜产业化、建起了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让“冬暖式大棚”走向全国;组织了寿北开发,把占全县总面积60%的不毛之地,硬是变成了全县的“粮仓”和“银山”;选用了一批能人,发展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
这三件事,为寿光的发展和崛起打下了坚实基础。在王伯祥离开寿光近30年后,仍然有人自发为他写书传颂,他每次回到寿光,老百姓都抢着跟他拉呱聊天。
牢记使命拓“富路”
在找到冬暖式蔬菜大棚的“金钥匙”之前,三元朱村还是一个十里八乡出了名的穷村子——全村家底只有两架破马车、十口瘦牲口和几千元存款。十几年弹指一挥间,伴随着冬暖式蔬菜大棚的崛起和寿光蔬菜产业的发展,当初一穷二白的村子成为了“全国小康示范村”“中国特色经济村”……从土地上刨出了一条真正的创新路、致富路。
回忆起三元朱村的沧桑巨变,被誉为“冬暖式大棚蔬菜之父”的三元朱村党支部王乐义说,没有伯祥,寿光菜和我的名气哪有这么大。
王伯祥,寿光蔬菜产业历程中,一个不能绕过去的名字。
“我1986年担任寿光县委,正是邓小平同志提出温饱问题解决后,我们的人民群众和我们的国家如何富起来、怎么样富起来的时候。”说起当年,王伯祥记忆犹新,“所有工作,都是按照中央要求,尽快让老百姓富起来,过上好日子。”
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王伯祥的目光首先投向“菜园子”,大胆提出把培育和扩建蔬菜批发市场作为全县第一要务,以经济规律为杠杆,蔬菜市场为支点,撬动蔬菜产业发展。这是寿光历史上,第一次把蔬菜产业放在如此重要之位置。
蔬菜与市场,是乡村振兴“寿光模式”的起源。1986年,计划经济坚冰仍未破除,“市场”二字还很敏感,有人提醒:搞“市场”搞出事谁负责?王伯祥的回复简单而坚定:“的干部首先考虑的是群众的利益,只要对群众有好处,就勇往直前地去干。如果真有什么政治责任,由我一人承担。”
其实,王伯祥当时的“胆大”,并非是由着子“拍脑袋”的决定,而是因为有了为民之心,才有了好的发展思路。寿光是农圣贾思勰的故里,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尤其是南部,气候湿润土地肥沃,适合蔬菜种植。清康熙年间,已有40多个蔬菜品种。即便在以粮为纲的年代,寿光人也没丢掉老本行。
但勤劳的寿光人,却因为对“市场经济”的准备不足,很快就体会到了菜贱伤农的苦涩。王伯祥回忆说:“为什么菜卖不出去?经过调研发现,就是流通渠道不畅。”当时有个基本判断,市场是第一位的。
走进今日寿光农产品物流园,每天凌晨五点钟,忙碌已近尾声。“本地菜农大多半夜就摘菜,凌晨两点送来,五六点钟近万吨蔬菜被送往全国各地。”负责人刘彬雨介绍,这里不仅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还是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
影响着全国蔬菜价格体系的大市场,它的前身是占地20亩的九巷村批发市场。原九巷村支部、已经74岁的夏洪升老人,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仍难掩激动:“我们寿光老百姓种菜园子的很多,但早先流通渠道不畅,菜经常卖不出去烂在地里。伯祥找到我说,如果只抓生产不抓市场,种的菜卖不出去,会抑制生产的发展。我俩一合计,就用我们村里的场院,建一个蔬菜交易市场。”
从1986年开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三次扩建,从占地20亩扩大到600亩,常年上市蔬菜有120多个品种,年交易蔬菜15亿公斤,是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
用“市场”打出了一手好牌,王伯祥又开始了新的思考:蔬菜“夏天是草,冬天是宝”,要是冬天也能大面积种菜,农民的日子可就更好过了。
1989年,三元朱村党支部王乐义动员17名党员干部担着风险带头搞冬暖式大棚。当时,建一个大棚需要五六千元,那个年代,这可是一笔巨款。干不好怎么办?王乐义回忆说,关键时刻,一直关注大棚进展的王伯祥鼓励他说:“大胆试,天塌了,我顶着。”
正是因为有了王伯祥的支持,三元朱村的冬暖式大棚迅速起步。当年腊月二十八,第一批黄瓜上市,管理好的大棚卖了30300元钱,管理一般的卖了26000元,一下子冒出了17个“双万元户”。在当时月工资普遍只有几十元的时代,犹如一声惊雷。
冬暖式大棚成功了,王伯祥决定在全县推广。他组织万人大会,号召向三元朱村学习,加快把冬暖式大棚技术向全县推广,并成立和局长一个级别的蔬菜办公室,除了沿海几个乡镇,其余27个乡镇全部搞试点……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很多农民拿不出钱建大棚,王伯祥承诺每个大棚县里补助2000元,按时到位。然后,他亲自跑到银行贷款2000万元。
1990年,寿光一口气建成5130个蔬菜大棚,当年收入1.2亿元。寿光蔬菜跨越式发展迈出第一步。历史如镜,照出政绩的虚实。今日,寿光已有日光温室14.7万个、拱棚2.5万个,设施蔬菜种植面积约60万亩,年产450万吨,蔬菜总产值约110亿元,年交易蔬菜约900万吨,直接从事蔬菜生产的农户7.8万户,各类蔬菜不仅销售到全国各地,还出口日本、韩国、俄罗斯、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寿光成为了全国最大的蔬菜集散地、“中国蔬菜之乡”。
不止于此,自蔬菜的那一抹绿从三元朱村晕开,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大力推动下,已走出寿光、带动全市、遍染全国,改写了中国“菜篮子”的发展历史。
迎难而上拔“穷根”
一条无形的咸淡水线,将寿光分成南北两重天。寿南土壤肥沃,被誉为“昌潍粮仓”;寿北120万亩盐碱地,却难有收获。
“作为,我不能看着寿光近一半的人受穷。”王伯祥决心决战寿北,让寿北百姓也过上好日子。其实,开发寿北,是当时寿光历届县委面临的难题。由于各方面条件所限,始终没有彻底解决。
1986年秋,寿光县委、县召开联席会,就寿北开发问题展开讨论。最后王伯祥一锤定音:“当领导就是抓难事的,遇到困难绕着走,是我们的耻辱。”
上一篇:香格里拉(香格里拉旅游攻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