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毛粒子(毛粒子怎样做)
毛主席,哲学,他的毛粒子(毛粒子怎样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毛粒子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毛粒子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所谓哲学究竟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哲学问题。
爱迪生说,他的哲学即是他的工作,他渴望揭示自然的一切奥秘来为人类服务,他觉得世上再没有比这种事物更好地存在了;狄德罗说哲学的本质便是理与科学,哲学和神学最显著的差距在于前者消灭无知。
从二位“大佬”的话中能得出一个结论:哲学是理的,也具有极强的融通。此一点,恰巧可以在一个有关哲学和科学的小故事中找到论证。
那么,这个故事是什么,主人翁又是谁?
01,难住钱三强:毛主席以哲学角度预言物理研究众所周知,钱三强是现代中国一名非常厉害的物理学家,于建国前夕历经艰难回到祖国,为华夏科学事业贡献出一份巨大的力量。
1955年,中国经济局面渐渐好转,可以美国为首的列强依旧对华夏虎视眈眈,试图利用国际形势“战胜”中国。
毛主席当机立断,向中国科研人员下达一条指令:中国人要研发出属于自己的核武器。
他亲自召开一场有关原子能发展问题的会议,并把主持会议的重任交付到钱三强的手上。一代伟人无比谦虚地对钱三强说:“今天,我们皆是学生,来听你们讲一讲原子能的课程。”
钱三强不敢含糊,特别准备一台可以探测电离辐射强度的盖革计数器放在讲台上,又在自己的衣兜中装了一块铀矿石。
当他走到讲台边,仪器便开始嗡嗡作响,现场“学员”立刻热烈鼓掌。钱三强笑了笑,走上前开始为大家讲述核物理学的发展科研概况。
说到核原理时,一直沉默听讲的毛主席忽而问了钱三强一个问题:既然原子核由中子与质子组成,那么中子和质子又是由什么组成的?
话声刚落,钱三强即怔住了。在那个时代,世界范围内发现的最小物质就是质子和中子,科学家们把它们称作基本粒子,却几乎未有人问过基本粒子是不是亦由什么物质组成。
他想了想,语气慎重地回答:“根据当下科学研究显示,质子和中子是最小的,也是不可分的。”
毛主席摇摇头,表示:“我觉得不一定,哲学里说物质皆是无限可分的,原子、中子、质子亦应当可分,毕竟对立统一,一分为二嘛。”
其实,毛主席的这个理论,是庄子、墨子与马克思三者哲学结合而成的理论。
譬如,庄子有言“一尺之捶,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意思是说有一根一尺长的棍棒,每天只截取它当前长度的一半,就永远不可能截完,体现了物质具有无限可分的质,比西方相近观点早了2千余年。
数月后,毛主席用哲学角度预测的物理学发展果然得到证实:美国的几位科学家先后发现了反质子和中反子。
毛主席在某次对苏联的讲话中重提此事,表示:对立统一无处不在,一分为二是一种普遍现象,它即是辩证法。
1966年,在毛主席哲学的影响下,我国大批科学家对离子结构进行了深层次研究,发现基本离子的“层子模型”理论,震惊世界物理界。
197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在第七届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提议,将构成物质的假设组成部分称作毛粒子,以此来纪念用哲学思想辩证物理科学的毛主席,但很可惜,此一提议并未得到学术界一致认可。
当然,学术界认不认可毛主席哲学,对毛主席本人和毛主席哲学而言,根本不重要。因为,单凭毛主席在哲学方面的成就,他就早已超脱于需要别人证明的阶段。
毛主席哲学是伟大的,它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在一起,为中国发展提供了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强烈的现实价值。
只不过,正如那句俗话所说,任何成功皆非一蹴而就,毛主席的哲学思想与理论同样不例外。
02,抗大讲哲学:他在哲学方面的造诣并非一蹴而就毛主席最早接触哲学理论的时间可以追溯到1912年,彼时他正“泡”在湖南省立图书馆中勤奋自学。一本名叫《天演论》的书籍悄然进入他的视线,为他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
1917年,毛主席再度阅读德国人鲍尔生的著作《伦理学原理》,写下1万2千余字的批语。
《伦理学原理》的中心思想是人本身即具有最高价值,“改造”人心,推崇理想人格的思考为毛主席日后构建新伦理观埋下了一道有利伏笔。
1920年,在长沙创办文化书社的毛主席接触到《物种起源》这本书,结合《天演论》,又一次有了新的思考。
1932年,红军队伍攻下漳州,获得一批有用书籍。其中有一本叫《反杜林论》的哲学书,对毛主席的影响十分巨大。
他不仅把这本书常带身边翻阅,而且在后来运用该书某一理论来分析革命与建设实践,提出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论点,称它是一个永不完结的过程。
1935年,红军队伍进入陕北,毛主席开始阅读《辩证法唯物论教程》与《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两本哲学书籍。
它们是当时苏联最受欢迎的哲学教科书,也是上个世纪30年代对马克思哲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通过对这两本书的思考,毛主席写下了他的哲学代表作《矛盾论》和《实践论》。
1937年,一本名叫《社会学大纲》的哲学教科书正式出版,它是中国人书写的第一本有关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书籍。
作者在书籍出版后,特意寄送一本给毛主席。毛主席果然非常重视它,亲口向该书作者表示,自己曾反复阅读10遍,又认真写了笔记。
同年,毛主席为宣讲马克思主义,多次亲到抗大讲哲学课。他说:“他们强迫我去授课,我只能抓紧时间,利用几周功夫搜集一些资料,写了《矛盾论》等提纲,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
毛主席的讲课很有意思:只带一份当天授课内容的简要提纲,讲半个小时的课程,期间不许学生看书,也不让他们记笔记。
等到课程说完,便把讲稿发放给学生,叫他们自己去研究。如果有问题,则可写一张小条子递给老师,再由教员解答。
每一次,毛主席的课堂气氛都非常活跃,教员没有长者架子,学生自由思考,从远到近,从局部到整体,从具体到抽象……教员循循善诱,耐心引导他们全面了解、掌握新知识。
许多听过毛主席哲学课的同志皆说,在毛主席的课堂上能得到一种精神享受,他的言语、思想和人格魅力犹如阳光,带给他们一股心的轻柔照拂。
虽然学员的文化程度、觉悟和思想高度参差不齐,可只要听了毛主席的课程,就一定能得到某种启发。他的课程吸引着每一位听众,叫人受益匪浅。
有位学员分享了这样一个故事:某次,毛主席说到某些指导员的鲁莽习,批评他们不分析具体问题,便跟着别人的鼓动一味往前冲,导致事与愿违,结果不能如意。
随着他的话语逐渐深入,听课的学员慢慢觉得毛主席所说对象即是自己,不由站起来打断毛主席的授课,认真承认错误,保证自己日后再不鲁莽。
一个人开了头,后面的学员亦紧跟着起立道歉。自此后,“争当勇敢明智的英雄”就成为了抗大学员一直谨记心间的告诫。
上一篇:包含相怀珠的词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