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雷烙(雷烙生)
日本,火炮,火绳雷烙(雷烙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日本的城堡结构对于进攻方非常不友好,爬城则必须承担惨重的伤亡,轻型炮炮轰击也难以取得显著效果
但野战和攻城战中对于火炮的需求是客观存在的,这并不以主观厌恶为转移。大名们还是需要一种可以在铁炮射程外射入敌阵,并在中近距离发射散弹,阻止对方靠近突入战线的武器。这种需求最终导致了“飛砲火槍”与“铁炮”的结合。也最终导致了“大筒”这一神奇武器的出现。
▲比较典型的大筒造型
尽管具体的出现年限不详,但目前可以确定的是,在16世纪初的战国中期,大筒已经开始快速普及了。这些大筒采用了标准的日本火绳枪点火击发结构,但拥有更粗的口径和更厚的枪管。这样的结构使之可以填塞更多的火药与更大的弹丸。
▲著名浮世绘画家歌川国芳绘·《抱着大宝贝的wraaaaaaag!的老大哥》
由于采用了封闭后膛和在当时看来颇为先进的锻造成型工艺,其稳定、安全和威力都比弗朗机矢高出不少。不过,与之相应,由于受锻造技术的限制,大筒的口径很难做的像大口径弗朗机那样巨大。但这东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却拥有更高的便携和易部署,用小型板车就可以快速的部署和运输,很多时候甚至不需要炮台和炮架,由体力较好的士兵手持发射即可(这也是许多大筒都配有看起来颇为滑稽的护木及把手的原因)。作为佣兵团体的杂贺众也大量装备了这一武器。
▲安装在轮架上的大筒,注意轮架下方并没有欧式炮车的“尾巴”,也没有明清炮车的承重横杆
这类小型火炮部署便捷、生产成本较低(仅仅与石火矢对比,锻铁火炮的价格仍然相当昂贵,视口径不同,单门造价可达100石~350石)、制造门槛低(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大筒都是在铁炮工厂中制造的,完全不需要单独开辟工厂和培训技工。)在群雄争霸的战国时期,这东西就成为了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火炮形式。
大筒被广泛的投入了战国时期的各个战场,且取得了不俗的战果。常规的列阵迎击就不说了,在地面战场上,一些武将甚至还采用了类似于后来散兵和猎兵战术的打法——即以少量着甲武士分散排列在阵前,在对方射程外开始狂暴输出。对方射击这几个人,就要浪费一轮齐射,还有可能根本打不中。而在攻城和守城战斗中,威力巨大的大筒则可以说是挡箭牌和较薄护墙的杀手。在山地和山城攻坚作战中,由力士持握和射击的大筒,可以在极近的距离上支援攻城友军的行动,起到远胜于那些笨重火炮的作战效果。
而在海上,威力巨大且射程远胜于铁炮的大筒,也成为了攻击桅杆、炮毙对手指挥官和击破船板制造金属的重要武器。到了战国中晚期,一些没有专门火炮作坊,还需要火炮进行作战的势力,还进一步制造了身管更长且拥有更大的四轮炮车底盘的重型大筒,并用人力牵引之投入城防作业。这些拥有四轮车架的大筒甚至出现在了海战之中,承担了海战中2~4磅舰炮的作用。
随着战国时代进入末期,战争的烈度日渐提高,新的战争形势开始需求新的武器,而这最终导致了大筒与焙烙玉走到了一起,而新的武器系统也由此诞生。当然,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尤金少将,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globaltestmarket(prolific)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