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曹秀清(曹秀清大闹总统府)
杜聿明,自己的,美国曹秀清(曹秀清大闹总统府)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957年,杨振宁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消息传回北京后,周恩来当即决定派出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前往瑞典斯德哥尔摩参加颁奖仪式,对获奖的科学家进行祝贺。这个代表团仅仅只有两个人,即是杨振宁的恩师张文裕以及其夫人王承书。
张文裕在出发前,前往北京功德林1号面见杜聿明,希望他为杨振宁写一封祝贺信。杜聿明欣然应允,提笔书写。祝贺信言简意赅,仅一句话:“亲爱的宁婿:我祝贺你获得诺贝奖金。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
在颁奖大典上收到信,杨振宁深受感动,并托恩师回信表达了自己的心情。亲情国事,令他最后选择了祖国大陆。但由于自己的美国国籍,杨振宁一时还无法回到大陆。直至1971年中美关系缓和,杨振宁立即回到大陆,与亲友们相聚。这一别就是26年的光阴。
1971年杨振宁首次回国后,次年尼克松访华。此后每年,杨振宁都会回国。他的归来带动了一批知名学者如李政道、何炳棣、牛满江、陈省身等百余名纷纷前来访华,极大地推动了两国的学术交流。
1973年,毛泽东主席接见了杨振宁。会见地点就在主席游泳池住所的书房之中,由周恩来总理和周培源陪同。这次会见,一见面毛主席就向杨振宁打招呼,让他代替主席向岳丈杜聿明问好!
他们谈了一个半小时。杨振宁向主席介绍道物理界有一种很有意思的结论,即物质最小组成的单位名称叫“虚子”,这是不能再分割的最小单位,飘忽不定,可以用从“无”中来,到“无”中去来形容,它几乎打破了“物质不灭”的定论。
主席从哲学上理解了这个结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个虚子从“无”中来,到“无”中去,这个“无”就不是我们通常说的“无”,这其中肯定有一个过程,只是我们还不知道而已。
杨振宁沉思片刻,立即表示了赞成,说自己也想过这个问题,回去后会再深入思考,好好研究。
会面结束时,毛泽东称赞杨振宁对物理学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对世界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杨振宁笑道,也要祝主席万寿无疆。毛泽东哈哈大笑,幽默道:“你这句话不对,这不科学。”
四、翁婿同心,为祖国统一大业呼吁杨振宁和杜聿明在海外均有相当大的影响力。
70年代,杜聿明当选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常委后,积极献身于祖国统一事业。
他常在海内外电台发表讲话,在世界各地的报刊上撰写文章,劝告台湾同胞,为两岸统一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并通过自己过去的关系,劝告过去有密切联系的台湾当权人物,建立起两岸交流的桥梁。
1981年5月,杜聿明因肾衰竭去世,病危时他立下遗嘱:盼在台湾之同学、亲友、同胞们以民族大义为重,早日促成和平统一,共同把我文明古国建成现代化强国,为子孙万代造福!
杜聿明
杨振宁的频繁的回国探亲打开了中美在学术上的交流大门。
在回到美国后,他前往各个学校进行演讲,举办座谈会,也经常就祖国的科技教育事业献计献策,大大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回到美国后,他在美国进行演讲,许多美国人受到他的鼓舞,也表示愿意对中国人持友好态度。
他经常前往欧洲、南美、东南亚等区域进行访学,在举行讲座的同时正面宣传中国在各方面的发展,对当地的华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杨振宁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在1971年访华回到美国后,即应爱国华人学生的邀请参加了保钓运动,在全美各高校之间巡回演讲,感染了一批爱国学生,纷纷参与到保钓的运动之中。
在这场运动之中杨振宁影响力巨大,他发表演讲了《我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印象》,甚至感染了许多赴美求学的台湾学生,在当年台湾学生的回忆录中还可以看到这段记载。
1977年,杨振宁成为“全美华人协会”主要负责人,积极开展宣传中美友谊,为两国友好架设桥梁,宣传祖国统一。1979年邓小平访美时,他作为全美华人协会主席发表致辞:所有中国人都同意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1997年,清华大学为了加快立刻发展,当时的校长王大中与杨振宁反复商讨后,决定借鉴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经验,成立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此研究中心建成后,大力推进了清华大学在物理、计算机等领域内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
5月,中科院和江苏省人民将紫金山天文台发现的小行星命名为“杨振宁星”,这是对心系祖国的海外赤子一片赤诚报国之心的褒奖。
结语杨振宁教授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是无可置疑的。或许总有人指责他当年为何不与好友邓稼先一样回国为祖国作出贡献。且不说两人领域天差地别,尽管两人同属物理科学领域。
但邓稼先学的是应用物理,建国后,祖国迫切地需要一批应用物理学的人才制造原子弹,强大国力。但杨振宁所学的是理论物理,且不说当时的条件能否支撑他继续研究,且说他回国之后,能为祖国作出的贡献,恐怕不是后来他收获成果之后再回国那般贡献巨大。
他当年初见杜聿明时那句生硬的“杜先生”,恐怕更多的是对情况的不明所以。身在海外二十余年,他不了解杜聿明早就已经决定走上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决定奉献往后余生为祖国统一事业呼告。
若不是坚定的爱国立场,他又怎么会在2001年把自己的房子出售,将资产悉数捐献给祖国,去推动祖国的科学事业的发展呢?又怎会在95岁高龄时,退出美籍,回归中国国籍呢?
参考资料《文史春秋》杂志刊:《杨振宁与岳父杜聿明在北京相见的曲折故事》,吴跃农/撰
《文史春秋》杂志刊:《杜聿明夫人恨透了蒋家天下》,李敖/撰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重庆大学(重庆大学冯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