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井田制(什么是井田制度)
井田制,土地,自己的什么是井田制(什么是井田制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什么是井田制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什么是井田制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孟子
土地是人类生存之根本,根据土地的特衍生出相应的政治、文化、经济,“井田制”作为三代时期(夏商周)最早的相对完善的土地制度,他因何而生,又因何而亡?
浅谈“井田制”的兴衰消亡。
井田制的原型——农村公社土地制度井田制并不是凭空出现的,他也有着他的演替过程,而他的原型便是农村公社土地制度,农村公社土地制度的形成与发展主要分为三个阶段。
一、土地意识的形成阶段
起初,人类和群居的动物很类似,有着自己的生存领地,并且具有领地维护意识,每当有外来人或外来族群进入到自己的领地,便会有所警惕。
随着时间的逝去,人类修建发展,可以在土地上耕种一些稻谷,从而获得稳定的收获,这便是土地的初步形成。
二、集体耕种集体收获阶段
土地耕种相较之前的吃大自然有更多的保障,人类也因此得到繁衍生息,人口大幅度增长。人们逐渐形成一种土地制度,就是以部落为单位,大家集体种植属于部落的土地,在将总体收获分配到单个个体。
此时,大家生活在一个集体里面,没有内外之分,个体属于部落,而部落也属于每个个体。
三、家庭单位耕种私田阶段
其后,随着铜、铁等农耕工具的出现,单人耕种大面积土地成为了可能,于是,逐步出现,以家庭为单位耕种土地的现象。
而这时的土地又分为公田、私田,公田属于部落,用于整个部落各方面的支出,私田属于个体,而个体身为部落中的一员,有先耕种完公田在耕种私田的义务。
也就是说,人们要先集体耕种完属于部落的公田,在保证部落运转的前提下,可以种植私田,获得自己的权益。
“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孟子·滕文公上》
农村公社土地制度可以称他为还未普及与完善的井田制。
什么是“井田制”?说到这里,很多人还不了解“井田制”的本身,什么是井田制?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
我们可以这么理解,有一块土地,面积为九百亩,我们以“井”字将这块土地分为九份,每一份一百亩地,中间的那一块为“公田”,另外四面八方的土地为“私田”。农民百姓先一起种植经营这块公田,公田种植完毕,再去经营自己的私田。
以“井”分田的原因?
说到这里很多人会有疑问,为什么非要按照“井”字形进行分配呢?采用其他的分配方式不可以吗?其实这与古时人们的生活环境相关。
在上古时期(三代之前),人们大多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地形平坦,土地肥沃,适合耕种,但是同时也存在个问题,降雨量大,经常导致出现涝灾。
于是,排水系统逐渐出现,田地之间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沟渠,将土地分割成一小块一小块,类似“井”字形,再加后来规划整理,于是便产生了以“井”分田的方式。
井田制的兴起先前说到过井田制的原型,农村公社土地制度,其中分为“公田”与“私田”,值得注意的是这个“公田”属于集体,而“私田”属于个人。
而随着农耕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生产力加强,逐渐有了剩余的粮食,紧接着产生的便是“权力”,“王”开始出现,并且霸占的越来越多的资源,而其中一项便为“公田”,“公田”逐渐由集体财产转变为“王”的私有财产,农村公社土地制度也因“公田”质的转变,逐渐演变为井田制。
也就是说农村公社土地制度中的土地属于集2体拥有,而井田制中的土地,属于权力最高的“王”所拥有,并由他进行分配,这个“王”也可以叫他君主。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主有那么多的土地,他自然要将土地全部分配出去,让臣民们为自己耕种。
而当时的分配方式分封诸侯国,诸侯国之主为诸侯王,这些诸侯王均为王室后裔或开国功臣之后。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王们,诸侯王们负责耕种,然后将产生的收益一部分上交给君主。
诸侯王们还会在将自己的土地分封给比自己小一级的诸侯王们,让他们负责耕种,并给自己一部分收益,自此类推,这便是井田制的一个基本的运营方式。
井田制的消亡井田制的消亡可以归咎于三方面,一是土地兼并,二是弱干强枝,三是私田增加。
一、土地兼并
自从土地制度由农村公社土地制度转变为井田制之时起,就注定了土地兼并的发生。
起初,公田由集体所有变为以君主为主的官僚集团所拥有,在逐渐演变为私人所拥有。此时,私田还是百姓所拥有,因此对于百姓来说,无论公田属于谁,自己的利益还没有变。
但是官僚集团越来越不能满足只霸占公田,而逐渐的将魔爪伸向了私田,随着天长日久的侵蚀,百姓们逐渐的失去了自己的土地,成为帮别人兄弟的奴隶。
二、弱干强枝
起初,土地归为君主所有,君主将土地分封给诸侯王,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诸侯王们的势力越来越强,而君主所代表的中央则越来越弱,因此,君主对地方的控制力越来越弱,直到彻底的失去。
土地也由君主所有,逐渐的变为诸侯王所有,在逐渐的变为有“能力的人”所拥有,土地开始由公有化逐渐的转变为私有化。
三、私田增加
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前的田地逐渐的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开垦荒地,种植谷物,这些新开荒的田地不输于公田,而是属于私人所拥有的。
私田的增加大大的冲击了井田制,很多人开始细心经营私田,而忽视公田。
“无田甫田,维莠骄骄” ——《诗经》
随着田地逐渐的由国有,转变为私有,井田制也随之渐渐消亡。
时刻录品历史井田制应运而生,曾是相对完善的土地制度,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生活状况以及生活需求的改变,逐渐的越来越不适合历史的发展,也因此逐渐的淡出了历史的舞台。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参考资料
《孟子》
《诗经》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