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海尔纽约人寿(娴峰皵绾界害浜哄鏇村悕)
人寿,中华,保险公司海尔纽约人寿(娴峰皵绾界害浜哄鏇村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海尔纽约人寿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海尔纽约人寿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这几年,不少保险公司在危险的边缘试探:
安邦、中法人寿几近破产;
天安财险、天安人寿、易安财险、华夏人寿同一天被接管…
不少人抱着看戏心态,坐等坏消息传来。
可惜,我国的保险监管体系再次让他们失望了。
安邦安全着陆,完美重组;
中法人寿成功增资,再度启程;
4家保险公司也都被老牌优秀公司接盘了。
想看戏的人,和等着营销的保险销售都傻了,
有项记录,依然在保持:
不过,没有保险公司破产过,不代表所有公司都一直经营顺利。
我国保险业的救世主,保险保障基金,
在近20年,也出手过4次。
这4次都是保险公司经营不善,堪称惨。而保金出手之后,无一例外都救回来了。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看看国内曾经混得最惨的保险公司,能惨成什么样:
看巨人陨落、看平民逆袭,这两种反权威的猎奇新闻,大家喜闻乐见。
在国内如此周全严密的监管、保障体系内,如果还是出现一家烂泥扶不上墙的保险公司,竟然因为经营不善,倒闭破产了,那场面一定相当精彩。
新华保险,曾经就是国内保险史上第一个被看戏对象。
但新华保险成立之初,无限风光。
1996年,中国保险界迎来了一波扩军潮,在当年100多张牌照申请中,中国人民银行史无前例地批准成立了5家中资保险公司,其中之一,就是新华保险。
但新华保险,却面临着内忧外患。
15家股东,外有外资苏黎世保险公司,试图通过代持暗中绕过监管限制,进入中国市场;
内有内资股东相互攻讦,割裂成两大阵营。
连续8年盈利,风光无限,却被曝出偿付能力不足;
而压垮新华保险的最后一根稻草,是时任董事长关X亮挪用巨额公款,东窗事发。
但这都是后话了,
在2002年的时候,新华保险还是和太平洋保险一同逐鹿中原,冲击“保险第一股”的最佳人选。
仅仅两年后,寿险市场负增长,加上新华保险6亿资金受困于股市,颓势终于开始显露。
保监会也发现新华保险偿付能力仅有61.32%;持续8年盈利的业绩也开始遭到质疑,被扒出有“会计造假”嫌疑;
一方面,新华保险表面看来欣欣向荣:2005年保费收入210.8亿元,同比增长12%,总资产达到605亿元;
全国34家省级分公司,166家地市级分公司,779个分支服务部,近14万员工。
但歌舞升平的表象之下,“偿付能力不足”的蚁穴瞬间颠覆了这一切。
从“冲击保险第一股”,到“中国第一家最有可能破产的保险公司”,新华保险只用了2年。
业务结构不合理,大量银保、团险、趸交产品,给偿付带来了巨大的短期压力;
过快消耗、急速扩张,也是造成偿付能力不足的一个原因。新华保险曾有过拟在1年内筹建25家分公司和105家分支机构的记录。
但最骇人听闻的,还是那份1996年秘密签订的代持合同。
苏黎世保险公司明争暗夺,用11年时间不停追索、暗中交易,通过股权代持实际控制了新华人寿27.5%的股权,逾越了国内监管规定的“外资持股不超过20%”的限制。
保监会不再坐视不管,在2007年5月,新华保险15家股东收到了保监会的通知:将动用保险保障基金会16亿资金,购入总计2.7亿股股份,合计持股22.53%。
6月,保金再度出手,最终以38%的比例,成为新华第一大股东,全面清除了“问题股东”。
并且,在2008年第一季度的发布会上,监管就宣布:新华人寿被挪用的大部分资金已经被追回,剩余部分也以资产抵押进行了保全。
同时,在新任领导孙兵的管理下,从2006-2009三年间,新华人寿的业绩迅速站稳,并且实现3倍增长,2009年保费收入达到了668亿元,位居国内第五。
这是保险保障基金的第一次出手,一战成名,完美抢救了深陷经营危机、权斗漩涡的新华保险。
并且,在整顿完成后,保金果断把持有的38%股份一次转让给了中央汇金公司,使其成为第一大股东。
汇金是由国家出资设立的国有独资公司,这样一来新华保险相当于变成了国有控股公司,一举粉碎了宵小之辈的妄想。
新华保险就此进入了平稳有序的经营。
2011年,新华保险成功在香港和上海挂牌上市,成为国内首家两地同步上市的保险公司,同时也是国内仅有的四大上市险企之一。
时隔多年,新华保险历尽千帆,还是站回了原点,敲响了那迟到9年的钟声。
中华保险,也是一家“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保险公司。
它的前身,是新疆兵团保险公司,
是1986年7月,由财政部和农业部专项拨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组建成立的,
2002年9月,改名叫“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的时候,可是经过国务院同意的。
是全国唯一一家以“中华”冠名的保险公司。
正宗的根正苗红。
不过2004年一拆三,分出“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之后,情况就开始慢慢不对劲了。
为了跑马圈地,扩张业务,中华保险长期依赖“高佣金”、“低手续费”的粗放经营模式,慢慢陷入了“寅吃卯粮”的境地:靠收取新的保费,来支付以往的赔付。
隐患就此埋下。
2007年,狂奔中的中华保险,长期积累的问题终于爆发了,
当年中华保险被曝出现64亿巨额亏损,甚至资不抵债。
2009年,中华保险试图市场化重组,但没能成功,当时中华保险一度被认为会被破产清算。
但当时的保监会没有贸然让其破产,而是再度派出保险保障基金,前去救市。
后来保险保障基金董事长兼总经理任建国接受采访时,说出了这么做的原因:
“中华联合当时严重资不抵债,技术层面看确实符合破产条件。
但考虑到800多万客户、3万多名员工的权益,考虑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
不能破产。”
保金再度临危受命,立刻提出“先托管,后重组;先止血,后输血;先换人换机制,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渐进式管理救助措施。
救助工作就此展开。
2009年3月,保监会派出内控工作组,入驻中华联合总部,研究了解情况。
2010年4月,一纸托孤,让保金受托管理(不是持有)中华联合75.13%的股份,代行股东权利。
保金接手后,在同年8月,改选了董事会,并重新聘请管理层,对治理结构、经营机制进行了改良。
但这只是“托管”,保金并没有真正持有股份,
后续的“重组”、“输血”的计划还亟待实现。
为了接下来的救助顺利进行,
2011年6月,国务院批复了重组方案,
保金获得了中华联合57.4%的股份,可以开始大展拳脚。
为了进一步引入投资者,
2012年3月,保金率先注资60亿元,把持股比例从57.6%上升到了91.5%,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