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学支架(教学支架的概念)
学生,支架,概念教学支架(教学支架的概念)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教学支架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教学支架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前言:有一次学校优质课活动,学校一位教师问我,如何做好教学设计?我给她的回答是:针对你要上的“课”,把握如下几个点思考,同时,结合你的“课的内容”再思考你的教学应该是采用抛锚式教学还是采用支架式教学适切。
●教学策略建构几个基本要素的思考把握:1.把握学习环境四大要素整合: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2.把握认知的信息(知识)加工的两个过程:是同化还是顺应。3.把握教学设计六个原则:(1)强调“以教学为主导,以学生为主动,以学习为中心”的设计;(2)强调“主题、问题、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3)强调“协作学习”(自主+合作+探究)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导、学、练、展、评”活动设计,“对话”教学的设计)的设计;(5)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而非支持“教”);(6)强调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是完成意义建构(而非完成教学目标,让学习行为可见或可测、可评)。4.内容与步骤(1)教学目标分析;(2)情境创设;(3)信息资源设计;(4)自主学习设计;(5)协作学习环境设计;(6)学习效果评价设计;(7)强化练习设计。
●针对“内容”选择何种教学策略作教学设计开展教学,抛锚式教学?还是支架式教学?○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支架就是教师能够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的支持形式。比如提供给学生线索,帮助学生在停滞时找到出路,通过提问帮助学生去诊断错误的原因并且发展修正的策略,帮助学生从现有能力提高一步,就像沿着脚手架那样一步步向上攀登。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并将各种属按其重要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增加或减少,各种属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如:初中化学中“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水的组成”、“燃烧与灭火”等实验,个人观点,支架式教学适宜于开展,基于学生“元认知”基础上,让学生的实验情境中,学会探索,学会合作,学会批判分析,在“最邻近发展区”建立亲的概念框架。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教学的一种教学策略,是一种思维方式。强调教师的"设计意识"和"反思意识",认为课堂教学需要教师在建构主义教学理念支持下进行课程的开发,教学设计和具体实施。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积极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
结束语:好的课堂,教师要读懂学生、读懂教材、读懂学习,构建良好的课程空间环境,赋予学生学习的责任和权利,引领学生在“学习困境”走向真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历程,让学习真实发生,实现知识架构、思维碰撞、能力达成和精神锻造,最大限度地满足其个化学习。——李吉麟(本文相关研究资料有来自网络资源整理,若有侵权,私信即删除)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材料预算(材料预算单价计算公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