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尾巴什么时候读yiba(尾巴什么时候读yi巴)
韵母,入声,也是尾巴什么时候读yiba(尾巴什么时候读yi巴)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庚 青 蒸,虽然是三个韵部,韵母也是不同的三个 eng ing ong ,遗憾的是并不是按这三个韵母划分的。也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交替进行,混杂在一起。
☞下平十一尤,这个韵没毛病。“浮”字不到虞部,躲这里干嘛,鬼混!“浮”字,有人说“古音”押 尤 韵;我却认为押 尤 韵就是方言。比如东北人说“取钱”就说“ qiu 钱”。还有,越地,“负”字读 fou ,越剧戏歌《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中就有个“浮”字念 fou 音。那么“浮”字押 尤 韵似乎就成为顺理成章的了。事实上确也很难找到“浮”字不押 尤 韵的诗词。但这也只能说明“官颁”韵书强制作用的可怕——明明是方言,本不能通行的,给它弄的诗人们不得不都屈从了。然而并不尽然,也有不信这个邪的,比如,宋代赵师侠,他是皇族一脉,大约是洒脱不惧约束的了。他的一首词就是“浮”字和 鱼 虞 俩韵部里的字混押,这里的“浮”应该就是北地人生活中的实际读音:
南乡子【殊衢如珠夫厨无浮相押】
宋代/赵师侠
元夜景尤殊。
万斛金莲照九衢。
鎚拍豉汤都卖得,争如。
甘露杯中万颗珠。
————————————
应是著工夫。
脑麝浓薰费小厨。
不比七夕黄蜡做,知无。
要底圆儿糖上浮。
然而,奇怪的是,当历史发展到了清中晚期,嘉庆年间的戈载的《词林正韵》,照搬《平水韵》,仍然把“浮”归为 尤 韵。难道那时候“浮”字仍念 fou 音,十八世纪离现在才多长点时间?抑或仍是其家乡吴方言的读音?
☞平声韵部终于弄完了,但是没有看到 ai 韵部。可怜属于 ai 韵部的字们被残忍的拆散了,散见于九佳部“ 牌柴钗差崖涯骸排乖怀淮豺侪埋霾斋槐[灰韵同]崽楷秸揩挨俳”和十灰部“开哀埃台苔抬该才材财裁栽哉来莱灾猜孩徕骀胎唉垓挨皑呆腮 ”。“崖涯”读作 ái 时作河岸解,所以和“排”字同韵。然而,觉得 ai 韵和 灰 韵或 佳 韵押起来会有和谐的韵律吗?再来画蛇添足说说 “儿” 韵。 er 韵是没有单独韵部的,放在 支 部一起,一来是字数太少,再就还是根据方言划分的。吴语地区,“儿”说成 ni ,“二”也是 ni 。
☞仄声韵,划分起来比起平声韵稍稍麻烦一点,因为不在韵脚上,而且还要划分上声去声入声。然而,终于还是让刘渊先生划出来了。大致看了一下,韵部划分和平声差不多,只是声调多了变化而已。
☞大概看看入声韵吧!入声韵部的字划分非常大的程度上是按方言进行划分的。
☞入声屋,“福服复馥伏”等字读 fe (短促,微微上扬),“木目牧穆睦”等字读 me (短促,微微上扬),
“屋熟谷陆六读速肃缩鹿粥秃蹙谡国”等等字韵母是 o (短促,微微上扬)。
☞其他的几个入声韵部,基本上都是韵母 e o (短促微微上扬),少数是韵母 i (短促微微上扬),个别的是韵母 a (短促微微上扬)。
☞这样,就算分析完了。总体感觉就是,《平水韵》除了一个字“乱”,其他一无是处。两大硬伤:【韵部划分混乱】、【依据方言土语】。事实也证明,《平水韵》106韵脱胎于隋朝《切韵》的193韵,到清朝时候的《词林正韵》只有十九个韵部了,说明韵部划分古人也是一直在探索在改进的。有人就要说了,《词林正韵》是填词用的,作诗还得按《平水韵》。我要说,如果真按《词林正韵》去作诗,肯定会比《平水韵》强千倍万倍。一部以方言为基础和统计方法错乱复杂而整理出来的诗韵怎么能够担负得起指导诗歌创作的重大历史使命?之所以能够流传千余年,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官方规定,具有“官颁”质。王力先生说【起初是限于功令,在科举应试的时候不能不遵守它;后来成为 风气,平常写律诗的时候也遵守它了。】 历代科举考试应试诗必须严格按《平水韵》作诗,因而,为了功名前程计,无论平时还是应举,诗作用韵都采用《平水韵》。这并不能说明《平水韵》如何先进,如何完美,这只能证明是饥不择食、消极简单的拿来主义。这也恰恰证明了现在普通话的伟大!我的诗词作品不是《词林正韵》,也不是《中华新韵》,更不会是《平水韵》,而是,普通话。因为《中华新韵》 齐 韵部和 支 韵部分成两个韵部; ü 韵归入 齐 韵,也是瑕疵。网上有人在歇斯底里的维护《平水韵》,简直到了疯癫的程度。说什么不按《平水韵》就没乐感了。都说诗词原先是可以唱的,后来失传了。也不知道他啥时候唱过诗,也人云亦云的说诗原先是可以唱的。我要说的是声律绝对不是等同于音乐。格律诗就那么几种格式,能产生多少音乐上的美感呢?即使是叶嘉莹老先生“吟诵”起来,也不过和跳大神差不多。实际上,觉着只要吟诵起来有合辙押韵,抑扬顿挫,富于变化,不佶屈聱牙,生涩难懂,就是成功作品。其实一首诗的好坏,不在于押什么韵,而在于美感、意境、气势 精妙,与读者产生共鸣等等。即使是用家乡方言来押韵,只要合辙押韵,照样可以歌,可以吟,可以唱(至于好不好交流另说)。再有,诗人们应该明白,诗词押韵不押韵,要读出来,发出声音,听起来押韵就押韵不押韵就不押韵,而不是看韵脚在不在同一个韵部,这才是押韵的本真,不要弄错了。 网上,有一种人,面对一首诗,不管三七二十一,上来就喷,张口格律诗,闭口《平水韵》,不是落韵就是出律。好像自己对格律掌握的多么精熟,标榜自己多么正统,嘲笑别人多么不堪。实则自己也是半瓶醋、二把刀。比如“仄仄平平仄平仄”这个句式,竟然在不止一个地方说人家出律。还煞有介事的叫人家多看王力的《格律诗十讲》。就这样的人,见帖就喷。后来才发现,原来他仅限于“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水准。
☞至于仄声韵部分,等有时间探讨吧。不用说,问题不会少,只是比起平声韵部,影响要小得多。作诗过程中,平仄分得清就行了。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600099(6000999)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