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杨龙忠(比亚迪杨龙忠)
比亚迪,电池,日本杨龙忠(比亚迪杨龙忠)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杨龙忠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杨龙忠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导读:一个不会做口罩的电池厂,不是好的汽车大王。
上文我们说到王传福虽然出身贫寒,成长之路充满艰辛,但同时磨练了他坚韧的意志,让他不断突破自我,最终纵横商海,创造了奇迹。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王传福是如何迅速成为“电池大王”的。
1995年,王传福发现自己的研究领域——电池面临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当时,购买一部“大哥大”要花2-3万元,而购买者还很多。王传福意识到充电电池的需求会与日俱增,而技术不是什么问题,只要能够上规模,就能做出大事业。
但是,比格公司缓慢的决策让王传福的想法“石沉大海”,机会可能稍纵即逝。
1995年2月,王传福毅然决定下海经商,在深圳创办了比亚迪。
众所周知,王传福靠的是向表哥吕向阳借的250万元资金,然后在深圳租借了一个破旧的车间,创办的比亚迪。起初,比亚迪的发展并不顺利,毕竟公司小、知名度不高。
深圳布吉冶金大院,比亚迪创始之地
有限的资金,不到20人的创业团队,狭小的车间既是研发办公室也是休息的场所——虽然创业之初感到了异常的艰难,但29岁的王传福绝对相信自己选择的正确和手机电池消费市场非常乐观的前景。
机会终于来了。
一次,王传福到北京开会,他从一个外文媒体上看到了日本宣布将不在本土生产镍镉电池的消息,王传福决定在这种产品上大干一场。
但王传福首先碰到了技术难题。
当时,日本公司控制了全球90%以上的电池市场,而且为了保持自己在技术上的优势,维系垄断地位,日本禁止出口充电电池技术和设备。
不仅如此,一条镍镉电池的完整生产线动辄需要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投入,以此时比亚迪的实力根本买不起,而且人家还不卖。
比亚迪创始之初
“技术不是难题,只要上规模就可以!”王传福当时这样鼓励着同事,并想到了一个办法:机器不够,人来凑!
他开始将机械化生产流水线进行拆分,凡是可以由人工完成的工序一律变成手工操作,极小部分则由机器来完成。
与日本生产镍镉电池时呈现出的豪华自动生产线完全不同,比亚迪却展现出了自己独特的生产与作业壮观:六七十米长的生产线前面坐着四五十名熟练的工人,每个人手中拿着一个夹具,快速而准确地做着焊接、分拣、贴标等工作。
同样的场景也出现在电池的烘干上。
当时日本的电池产品都是在纯干燥室里生产的,而建造纯干燥室需要大量资金,王传福的方法是在电池生产中添加一种能够吸水的药剂,这样制造出来的产品直接把水给吸收掉,达到了干燥的目的。
“小米+步枪”式的生产方式不仅使王传福赢得了极大的成本优势,也使比亚迪获得了竞争优势和商业空间。
据悉,当时一条日产4000块镍镉电池的生产线,王传福自建成本只要几百万元,而进口设备需要上千万元,也正是这种半自动化生产线,造出了低价的镍镉电池,成本比日本厂商低40%。
1997年,当王传福兴致勃勃地将自己的电池送给台湾最大的无绳电话代工企业“大霸”试用时,当时一心试图降低成本的“大霸”在试用之后竟然发现比亚迪电池不仅价格便宜而且质量可靠,“大霸”于是毅然抛弃了三洋转而选择了比亚迪。
到1997年,比亚迪卖出1.5亿块镍镉电池,成为中国第一、世界第四大电池生产商。这一年,比亚迪销售近一亿元。
打开了镍镉电池市场后,不甘寂寞的王传福又开始镍氢电池的研发和大规模地生产,而且天时再一次成就了王传福的商业谋略。
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危机使得电池下游企业对价格敏感增强,他们急切需要寻找价廉物美的产品。而当时,比亚迪生产一块镍氢电池的成本只需要1.3美元,而其最大的竞争对手三洋则为4.9美元。
在这种情况下,飞利浦、松下、GE、AT&T等都将定单转投比亚迪。而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比亚迪就跃升为了镍氢电池行业的领导者,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池大王”。比亚迪欧洲分公司和美国分公司也先后挂牌开张。
体会到进攻快感的王传福已经很难让自己放慢前行的节奏。
2000年,王传福决定介入技术难度较高的锂电池生产领域。
在王传福看来,经过了东南亚金融危机一役的日本电池生产商肯定会降低自己的身价寻求与外界的合作。但是,王传福的判断错了。
当他带着200万元人民币去日本采购设备时,日方一开口就是500万元美元,并且明确地告诉王传福中国人没办法做锂电池。
被深深刺痛的王传福握紧了不败则胜的拳头,他开始把大批的镍电池生产设备搬到锂电池生产线上,结果也喜获成功。不久之后,摩托罗拉就将比亚迪纳入到了自己的产品供应系统。
2002年7月,成立仅7年的比亚迪在香港上市,当年销售额突破25亿元人民币。王传福和吕向阳双双进入《福布斯》大陆富豪榜前50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创业之初,王传福和杨龙忠、吴经胜、何龙等一众创业兄弟口头约定了股份。这种口头协议,往往会在正式上市时被打折扣,但王传福坚持“当时怎么说的,就怎么办”。
就这样,比亚迪创业初期的34位高管,合计分得22%股票,也一个个成为千万富翁。
对王传福而言,比销量、财富迅速攀升更重要的是形成了“自主研发产品、自主建造生产设备、用半自动化半人工降低成本”的研发生产模式,这成了日后比亚迪转战各行业,都能迅速克敌制胜的独门法宝。
写在最后:
从1995年开始涉入电池行业,短短几年时间,王传福便带领比亚迪创造了奇迹,成为响当当的“电池大王”。2003年,比亚迪超越日本三洋,成为世界电池之王。而就在这一年,王传福再次做出一个重大的决定,那就是进军汽车行业。
作为一个门外汉,想要进军汽车谈何容易,更多精彩故事我们下期为您揭晓。
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呢。
上一篇:isodd(isodd函数)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