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董寅初(东音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学校,大学董寅初(东音出版社)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很多朋友想了解关于董寅初的一些资料信息,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与董寅初相关的内容分享给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在头条,搜「高考」,权威信息一手掌握。
华东师范大学(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华东师大”,位于上海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直属,是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重点共建的综合研究型全国重点大学;位列“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985工程”、“211工程”,入选"强基计划"、“2011计划”、“111计划”、"国培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中国奖学金来华留学生接收院校、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金砖国家大学联盟、亚太高校书院联盟、中日人文交流大学联盟创始成员,国务院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高校,学位授权自主审核单位。
前身史略大夏大学1924年,厦门大学的300余名师生因为追求民主办校脱离厦大,来到上海,王伯群与欧元怀、王毓祥等人应失学青年要求,捐资创办大夏大学,校名取“光大华夏”之意。近代民主革命先驱、政治家、教育家王伯群是大夏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大夏大学先后担任董事长、校长,集多年努力,使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大学。大夏大学是中国最早实施导师制和通识教育的高校之一,良好的办学实力和声誉,使得学校获享“东方哥伦比亚大学”之美誉。
大夏以“自强不息”为校训,倡导苦教、苦干、苦学的“三苦精神”。马君武、王伯群、欧元怀先后担任大夏大学校长。郭沫若、厉麟似、田汉、邵力子、何炳松、曾昭抡、李石岑、艾伟、吴泽霖、王蘧常、马宗荣、夏元瑮、谢六逸、吴泽、周昌寿、姚雪垠、程湘帆、邵家麟等著名学者曾在大夏大学任教。
校徽
大夏大学共办学27年,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近20000名,完成学业毕业者6000余人。刘思职、郭大力、周扬、陈子元、胡和生、李瑞麟、刘伯里、熊映楚、王元化、罗俊、江景波、雷经天、陈国柱、马承源、姚雪垠、陈旭麓、孙亢曾、陈伯吹、任溶溶、戈宝权、陈鲤庭、吴亮平、冯白驹、杜星垣、陈赓仪、叶公琦、华联奎、徐惟诚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大夏。 光华大学光华大学创办于1925年。当时圣约翰大学及附中的572名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与校方激烈冲突,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了中国人自己的大学——光华大学。教育家、文献学家、财政经济家张寿镛是光华大学主要创办人之一,在光华大学终身担任校长和董事长期间,将学校发展成当时著名的综合大学。校名寓“光我中华”之意,取自《尚书大传·虞夏传》里的《卿云歌》:“日月光华,旦复旦兮”。
光华以“知行合一”为校训(1930年改为“格致诚正”,1949年11月恢复原校训),以 “培养高尚人格,激发国家观念”为宗旨,提倡“读书运动与爱国运动并进”。张寿镛、朱经农、廖世承先后担任光华大学校长,并延聘胡适、厉麟似、钱钟书、徐志摩、吕思勉、钱基博、容启兆、张歆海、颜任光、张东荪、谢霖、蒋维乔、韩湘眉、潘光旦、周煦良、罗隆基、王造时、章乃器、朱公谨等著名学者执教。
光华大学建校26载,先后入校就读的学生共14000余人,毕业生总计4000余人。张青莲、邓拓、周熙良、林华、周有光、张芝联、杨宽、张允和、周而复、田间、穆时英、赵家璧、储安平、乔石、姚依林、尉健行、荣毅仁、董寅初、黄辛白、汪道涵、黄鼎臣、徐僖、夏鼐、董纯才、邵洛羊、杨小佛、张承宗、吕翼仁等知名人士曾求学光华。
建校初期1951年7月17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宣布,经中央人民教育部批准,成立华东师范大学。大夏大学、光华大学的文、理、教育学科成为新校基础。
8、9月间,同济大学动物系、植物系,复旦大学教育系,沪江大学音乐系以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陆续并入华东师范大学。10月16日,学校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正式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成立。11月30日,中央人民教育部任命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兼任校长,孙陶林、廖世承为副校长。刚建校时学校设有教育、中文、外文、历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音乐、体育等11个系。建校之初,全校共有教职工338人,其中教师131人,学生1032人,其中各校并入学生698人,暑假招收新生334人,分36个班上课。
1952年院系调整,圣约翰大学的教育系、理学院(包括数学系、物理系、化学系、生物系)、中文系(部分)和浙江大学地理系、沪江大学教育系、大同大学教育系、震旦大学教育系并入学校;又从交通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及国文科、英文科)、同济大学(数学、物理、化学3系)、浙江大学(化学、生物、中文3系)、沪江大学(化学、生物、社会3系)、大同大学(物理系)、复旦大学(史学系的地学人才)等校调入多名教师。之后,江苏师范学院音乐专业、上海第二师范学院地理系分别于1953年、1958年并入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之初的华东师范大学,以圣约翰大学的师生人数为最多。
1952年,学校成立了研究部,推进科学研究。
1953年,受教育部委托举办多个专业的研究生班。
1955年1月,出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继1952年7月创办《华东师大》校刊后,提高了教学及教育科研的实力。
开拓奋进1952年起,为适应初级中学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师资的情况,学校较大规模地举办了一系列的专修班。
1956年起,在江苏、浙江两省铁路沿线及上海市招收函授生。与此同时,学校扩招成人教育的专业与人数,成立半工半读师院。
1957年9月,教育部同意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人口地理研究室(今华东师范大学人口研究所)和河口研究室(今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这是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第一次全国18个研究室中的2个,人口地理研究室是建国以后建立的第一个人口研究机构。
1958年,学校通过科研开辟了一些新的学科分支和课程,新建了一批专业和专门化教学小组。
1958年起,学校又陆续建立了教育科学研究室和电子学、原子物理、固体物理、光学等一大批理科研究室及一些专业实验室,广泛深入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1959年起,研究生的培养由举办二年制研究生班改为主要招收三年制研究生。
1959年3月22日,华东师范大学被中共中央确定为全国十六所重点高等学校之一。
1960年,从59级起各专业学制均改为五年,并一直执行到1966年。
1960年10月23日,成立学校第一个研究所——教育科学研究所。
1964年,教育部举办全国“四新”展览会,学校“红外分光光度计”、“宽谱线核磁共振波谱仪”、“自旋回波核磁共振波谱仪”和“核四极共振波谱仪”等四项研究成果获得三等奖,在全国师范院校中居领先地位。
1965年,还招收首批来自越南的留学生210多名,开始了留学生教育工作。至1966年,全校教职工由建校初的338人增加到1975人,在校学生4192名,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外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地理等10个系,13个专业,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共15000余人。
上一篇:郑裕彤简介(香港郑裕彤简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