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莲英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慈禧,光绪,太监李莲英简介(资料简历介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
清末大太监李莲英(又作:李连英),原名李进喜,莲英是由慈禧起的名。是清王朝慈禧时期的总管太监,被人们呼为"九千岁",是清末最有权势的宦官。
李连英[1848--1911],出生在直隶河间府,今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贾村人。根据其墓志铭记载,他生于道光二十八年(公元1848年),9岁入宫。清宫档案也证明,他的确是在咸丰七年(1857年)由郑亲王端华府送进皇宫当太监的,但年龄是13岁。
关于李连英身世,民间传说具体而生动,说他原是河间府一带的无赖,因私贩硝磺入狱,出狱后改行修皮鞋,被称为“皮硝李”。后来他来到北京,由于掌握了一套梳理新发型的技术,又托同乡太监沈兰玉介绍,进宫当了慈禧太后的梳头太监,并由此受到慈禧宠爱。
然而,民间传说与墓志铭和清宫档案中记录的李少年入宫的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显然是编造出来的。但这种说法流传很广,甚至后来朝中大臣弹劾李连英时,还在奏章里把李连英叫作“小篦李”(“篦子”是过去妇女梳头的一种用具)。
李连英入宫后名叫李进喜,进宫14年后才由慈禧起名连英。他先后在奏事处和东路景仁宫当差,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16岁时,才调到长-慈禧跟前。
此时太监安德海正得慈禧宠爱,红得发紫。两人虽同时进宫,地位却差得很远。后来安德海因过分张狂,终于以“违背祖制,擅离京师”的罪名,在同治八年(1869年)被山东巡抚丁宝桢砍头。
李连英是个十分聪明乖巧的人,他从中明白了应该如何摆正主子和奴才之间的关系。李连英不仅学会了揣摩主子的脾气和爱好,千方百计地讨主子欢喜,还能时时处处谨慎小心。墓志铭中说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宽,如是有年,未尝稍懈。”也就是对主子恭敬,对下属宽厚,多少年来不敢松懈。这也算是李连英成功的秘诀吧。
慈禧赐福
慈禧太后爱看京戏,常赏赐艺人一点东西。一次她看完著名演员杨小楼的戏后,把他召到眼前,指着满桌子的糕点说:“这一些赐给你,带回去吧!”
杨小楼叩头谢恩,他不想要糕点,便壮着胆子说:“叩谢老佛爷,这些贵重之物,奴才不敢领,请……另外恩赐点……”
“要什么?”慈禧心情不错,并未发怒。
杨小楼又叩头说:“老佛爷洪福齐天,不知可否赐个‘字’给奴才。”慈禧听了,一时高兴,便让太监捧来笔墨纸砚。慈禧举笔一挥,就写了一个“福”字。
站在一旁的小王爷,看了慈禧写的字,悄悄地说:“福字是‘示’字旁,不是‘衣’字旁的呢!”杨小楼一看,这字写错了,若拿回去必遭人议论,岂非是欺君之罪?不拿回去也不好,慈禧太后一怒就要自己的命。要也不是,不要也不是,他急得直冒冷汗。
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慈禧太后也觉得挺不好意思,既不想让杨小楼拿去错字,又不好意思再要过来。
旁边的李连英脑子一动,笑呵呵地说:“老佛爷之福,比世上任何人都要多出一‘点’呀!”杨小楼一听,脑筋转过弯来,连忙叩首道:“老佛爷福多,这万人之上之福,奴才怎么敢领呢!”慈禧太后正为下不了台而发愁,听这么一说,急忙顺水推舟,笑着说:“好吧,隔天再赐你吧。”就这样,李连英为二人解脱了窘境。
首领大太监
同治十三年,26岁的李连英任储秀宫掌案首领大太监。这个职务一般需进宫服役30年才有资格担任,而李连英此时进宫刚满17年。
光绪五年,李连英出任储秀宫四品花翎总管。随着慈禧日益大权独揽,李连英的声望地位也变得显赫起来。李连英31岁时,就已经可以和敬事房大总管(清宫太监总头目)平起平坐了。
光绪二十年,46岁的李连英被赏戴二品顶戴花翎。虽说这只是一种荣誉的象征,但这是太监中从未有过的。雍正皇帝规定太监品级以四品为限,慈禧却为李莲英突破了祖上传下来的规矩。
慈禧恩宠
令人不解的是,李连英虽受慈禧恩宠,却始终未能离开慈禧,当上敬事房大总管。是慈禧不愿、李连英自己不愿还是有人从中作梗,就不得而知了。
慈禧与李连英几十年形成的感情非同一般。慈禧在政治上是一个权力欲望极强、心狠手辣的-者,但同时也是一个感情脆弱、害怕孤独的老女人。
几十年来,慈禧身边的奴婢换了一茬又一茬,善解人意的,除了安德海就只有李连英了。晚清太监刘兴桥等人回忆说,慈禧与李连英之间的感情十分深厚,能化解慈禧的烦恼并最会服侍她的只有李莲英。
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刘兴桥说:“每天三顿饭,早晚起居,他俩都互派太监或当面问候……在西苑、颐和园居住的时候,慈禧太后还经常来找李连英:‘连英啊!咱们遛弯去呀!’慈禧太后有时还把李连英召到她的寝宫,谈些黄老长生之术,两人常常谈到深夜。”
从这段记述可以看出,李连英实际上成为晚年慈禧生活中一刻也不能离开的“伴”。
朝野议论
慈禧对李莲英的宠信与日俱增,确实引起朝野的议论和不安。有人说李连英权倾朝野,收受贿赂,投到他门下就能当高官;有人说他“干预朝政,广植私党”;甚至还有人说他陷害拥护维新、站在光绪一边的大臣。
光绪十二年(1886年)四月,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李鸿章称北洋海军已训练成军,奏请朝廷派大臣检阅。慈禧就派总理海军衙门大臣醇亲王前去巡阅。由于醇亲王是光绪皇帝生父,身份高贵,因此要加派太监、御医随行。而醇亲王是一个城府很深且非常谨慎的人,他主动要求派李连英随行,以减少太后对自己的猜忌,慈禧马上批准了。
醇亲王五月初一回北京复命,这时朝廷中一片不满之声。监察御史朱一新向光绪上奏,批评派李连英随醇亲王视察海军。他们还说李连英妄自尊大,结交地方官员,收受贿赂,理当查处。
李莲英对此,清代著名维新派人士王照说,醇亲王离京后,每次接见文武官员,都让李莲英作陪。他的本意是避免揽权嫌疑,李莲英可以作证。而李莲英则记着安德海的教训,每天穿着朴实,替亲王拿着一支旱烟袋,随时装烟、递烟,回到住处则不见一个来访的人。
从李莲英一向小心谨慎的表现来看,王照的说法是较为可信的。何况朱一新的奏折里没举出一桩李连英违法的事实。
慈禧问明情况后,下令将朱一新由御史降为主事。
朝臣抨击
光绪二十年,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中吃了大败仗,全国舆论一片哗然。人们不敢直接批评慈禧,就把矛头指向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同时捎上了李莲英。
陕西道监察御史恩溥、福建道监察御史安维峻、吏科给事中褚成博等人纷纷上折,指责北洋海军将领贻误军机,并与总管太监李莲英暗中来往,相互包庇。其中,安维峻奏折中有“和议出自皇太后,李莲英实左右之”,说对日本的决策看起来是皇太后决定的,实际已被李莲英左右了。这句话成为人们抨击李莲英干预朝政的一大证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